•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初中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曾风梅

浅谈初中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曾风梅

(湖南省隆回县罗洪镇中学)

“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至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国家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困生在逐渐增多。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学困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就学生自身因素来说,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公开和老师对着干,经不起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缺乏自信心。 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或解题过程遇到较难问题就放弃,或是解题没有严格的步骤,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漫不经心,避而不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和学习动力,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自卑心理严重。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往往是课上听课不认真,课后完成作业应付了事。久而久之,学习上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后进。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

 就教师因素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 教育方法失当“逼”出学困生。亲师信道,厌师则厌学。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鼓励。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常常忽视他们的心里感受,过多的批评,过多的责备,甚至讽刺挖苦或体罚与变相体罚,让学生的心里蒙上阴影,产生逆反心里,导致厌师厌学的局面。一部分学生,由于心里承受能力差,自暴自弃就沦为了学困生。

        2、教学节奏过快“落”出学困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赶进度,超进度,讲课速度过快,常常是拉着学生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节奏就只能当听众或观众了。长此以往,他们思维闭塞,就沦为学困生。

        3、教师视线偏高“挤”出学困生。教师希望自己教的每一位学生都聪明,都勤奋,都优秀。常常忽视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而制定同一教学目标,提同样的要求,布置同样的作业,视线偏高,那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常常达不到目标,对学习失去信心,在学习上表现出懒散、不认真,从而沦为学困生。

        4、学业负担过重“累”出学困生。目前,学生的各种学习资料丰富多彩,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好记牢,广泛收集信息加大作业量,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写得手疼,记得脑胀,累得喘不过气。一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渐渐放弃了竞争,沦为学困生。

如何转变学困生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首先,塑造健全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是转变学困生的第一要务。其根本点就在于帮助学困生建立和恢复自信。这些学困生多数缺少关爱,作为教师要有“偏爱”“差生”的胸怀,全方位地关心、理解和支持学困生,多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达到情感?“共鸣”,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得到他们的“认同”。其次,设立小目标,运用激励机制。针对不同学困生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激发其自身积极因素,按照“目标—成功—新的目标—新的成功”的发展思路,帮助学困生一步一个脚印,让他们看到自己一天天的进步,激发学习兴趣。当然,目标的确立要得当;既不能过高,否则不易达到;也不宜过低,否则没有动力作用。最后,要多开展活动,注重能力培养。学困生因常常受到冷落、歧视,在学业上,人际交往中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他们不仅自信心弱,而且耐挫力低。为了提高学困生的耐挫力,在他们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发现自身的优点,或者通过引导大家评价其优点,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而提高自信心,增强耐挫力,找到新的生长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优等生”和“学困生”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的许多方面,把握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对于学困生我们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要极力去转化,而决不能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等生”。


点击次数:186  发布日期:2019/9/2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