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罗秀娥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罗秀娥
(湖北省恩施市第二中学)
常用的十八个文言虚词列为高考的范围,这是高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平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学生翻译文言虚词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一、要有全局意识全句意识
解题时,要借助全文辨析虚词、借助语境(上下文)辨析虚词、借助有关注解辨析虚词、借助事理辨析虚词、借助题干推断用法、借助词法句法解析虚词。同时要明白,许多虚词意义并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住助陈述语气,其用法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二、要根据虚词相关联的词语推断
有的虚词经常与别的虚词或词语相配合,有比较固定的用法,也有比较固定的意思,所以可以根据这种情况来推断它们的用法。例“其”与语气词“何”或“乎”连用,表反问语气。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乎”连用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何”连用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又例“……者……也”连用,表判断语气。“者”表句中停顿,“也”表句末判断语气。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又例“为……所”连用,“见……于”连用,表被动,可译为“被”。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廉颇蔺相如列传》如: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又例“何以”连用,形成一个特殊的宾语前置的形式,“何”为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提前宾语。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要有句位感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求也闻有国有家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或直接用在形容词之后常是助词(形容词词尾),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在句中往往用在代词名词之前是介词(相当”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四、分辩词性,以词性推断用法,多作语法(词性、句法)分析
如2006山东卷第10题B.“何者?上下之分也”“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中“者”前者用于疑问句句末,是语气词主要是加强疑问语气,后者与“不为”构成名词性短语。再2006高考重庆卷的第9题C “不得已而为盗耳”“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前者应是副词“才”;后者连接两个短语讲为转折连词“却”。
五、要根据语法分析去推断虚词的用法
词语的构成是有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它们一般是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所以根据这些语法规律可以推断虚词的用法。例“而”根据它处的语法关系,就可以推断它的很多用法。在连接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恕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如: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虎丘记》又例“而”连接主语与谓语之间,表假设关系,“假设”“如果”等。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诗经》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又例“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之”用在后置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作助词,用作后置定语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之”用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作助词,用作前置宾语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之”用在偏正关系之间,可译为“的”。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之”用在动词之后作代词,可代人、事、物等,可译为“他(们)“她”“它们”。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又例“其”“且”修饰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用作副词。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作副词,表最终的结果,可译为“终了”。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作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又例“于”“以”“为”“与”等词常与介词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短语,补充说明形容词动词作状语或补语,表处所、时间、原因、目的,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等。如:请以剑舞。《鸿门宴》“以”作状语,引进凭借工作,可译为“用”。如:秦伯说,与郑人谋。《烛之武退秦师》“与”作状语引进对象,可译为“跟”“同”“和”等。如: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于”引进处所,可译为“在”。
六、结合语境,明辨语气,辨明用法,要符合事理逻辑
大多数虚词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与句法分析。例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从语气看,是陈述语气,告诉人们一件事;从语境来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于代词无疑。另外还要注意虚词的特殊性。①兼词。兼词是文言的特殊现象,是指兼有两个的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词,如:诸a、相当于“之于”,兼有代词、介词。b、相当于“之乎”,兼代词、语气词。盍:相当于“何不”,兼代词、副词。焉:相当于“于之”兼介词、代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这类词都作兼词,要善于结合上下文意及组合关系,分清它们在行文中何种情况下不用作兼词。②虚词连用。虚词连用构成一种固定的格式。两个或三个词语所连,有加强语气的作用,重点在最后一个虚词上。如“也哉”“焉而”“也乎哉”“焉耳矣”“籍弟令”等。有些与现代汉语里的同形,如“虽然”“于是”“可以”“然则”“以为”等,但意义和用法常有很大的不同,不要简单地用今意去理解这些文言里的同形结构。③复音虚词。一般表示语气和时间,如“而已”“呜呼”“既而”“须臾”“顷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