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袁静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袁 静 湖北省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红庙小学
在严格执行“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一系列规定之后,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显得无所适从。老师上课的节奏加快了,作业量减少了,不能利用其它课给自己开小灶了……种种措施,使他们感到既开心,又担心。在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在减负的同时关心“学困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效,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在课前预习中指导“学困生”
课前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较多,其实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也有较好的效果。课前预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会怎么预习,我曾采取由扶着走到放开手的方法:一开始每次给出预习提纲,并作必要提示、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想想,然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圈圈点点。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对新授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新授时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中心,提高效率。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经验的提炼和抽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课堂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课前可以先做。比如,“小明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付79.68元。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4元,超打一次电话费0.12元,小明家这两个月平均每月超打电话多少次?”这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课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你家电话帐单上每一项收费的含义。知道什么叫月租费,什么叫超次费。第二天,学生都把帐单带来了,并兴趣盎然地相互比较:你家怎么用了那么多电话费,多了哪些费用算算。结果,上课时,并不需要教师解释,学生已对题中“市内电话费=月租费+超次费”有了充分的理解,为新授扫清了障碍。
二、让学生当主角,让“学困生”上台“多唱戏”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同唱一台戏,而且,戏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是配角。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教师讲不如学生讲;教师教不如同学教。让学生真正参与互动,投入到学习中,就能促进思维,促进理解,促进记忆。
此外,我觉得在课中经常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学困生也不例外。当他们举着手,嘴中大叫着“我”“我来”,甚至把他的手塞到你的鼻子底下时,应善待他们,让他们有上台唱戏的机会。其实,思维的火花,常常是在一瞬间产生的。当一段表达的激情被一次次以所谓的纪律压制下去,或是规规矩矩地举手,等了老半天才起来回答。有的学生甚至已经把想讲什么给忘记了。所以,讨论法是善待学生“插嘴”的好方法。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学生互相启发、互相纠错、互相补充完善。
三、挖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实用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无论是概念背景或例证,还是应用题内容的选择或练习题的设计,都应注意贴近实际,富有趣味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一道“猴子分桃”的应用题远比“制造拖拉机”更受学生欢迎。鉴此,我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给学生一张居室平面图,让学生帮助住户计算每个房间的面积,在教约数、倍数时,让学生分乒乓球:把12个球放在若干盒子中,使每盒数量相等,有几种放法?在教应用题时,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做小当家。这样一来,学习内容既有趣味性,也有实用性。对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有一种吸引力。教师不用强迫他们,好奇心已使他们开始积极思考了。
四、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感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由此,我想到了,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对于米、千克的认识,学生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第二节课时,我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6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