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活”起来 吴凌
让语文课“活”起来
吴 凌
(贵州省兴仁市巴铃镇公德小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斥着单调乏味,充斥着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主要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教师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讳莫如深,望而却步。而要想重新开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这个知识宝库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新课程语文教学应该要做到开放而有活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喜悦和迷醉。
(一)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皇帝的新装》时,我先让学生读熟这个童话的情节,然后让学生将这童话里的为皇帝制作美丽新衣,改作为皇帝制铠甲。接着在进入故事的高潮时,由阿凡提做大臣,在两位骗子让皇帝试新铠甲时,先让骗子穿上;阿凡提拿起利剑向骗子砍去,逼骗子自己说出这是一个骗局。通过这样的内容改编,让学生既掌握了故事的情节,又饶有兴致地做了一回童话家。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分钟的时间定眼盯看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项为之僵感受。这样,教师创设了情境,就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起语文来。
(二)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选有小组长,每人各有分工。在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在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在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我则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就形成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讨论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学习形式,可以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这样的课堂就是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课堂。
(三)融情于语文教学之中,激发学生醉语文
在课文表情朗读时,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美读可以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表情朗读的作用。我先作范读一遍,让学生在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接着,我把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作一次次的朗读尝试,使学生们通过各自的表情朗读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木兰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由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在这时刻,有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而感染?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的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
再有,要力求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我认为,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我通常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达到深思熟虑,使自己的情感融于课文之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地、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情感派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我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我会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韩麦尔先生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有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我也会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我认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做着以上这些尝试性的改革工作,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这样,这就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这就为学生开启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这样,语文新课程标准就能在灵动鲜活的有效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纵深发展中也才能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