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情境在数学数量关系教学中的创设应用 周珂忻

情境在数学数量关系教学中的创设应用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小学校  周珂忻

摘要: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数量关系教学的重要策略。本文结合西师大版教材内容探讨如何通过生活化、趣味化、探究化的情境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提升数学应用能力。文章从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四部分展开。

 关键词:情境;小学数学;数量关系;创设应用

 数量关系是数学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义教阶段的课本里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多个领域,肩负着学生几何直观、模型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等的培育重任。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导致教学效率低和学生对此“生畏”的双重现象出现。如何提高其教学有效性一度成为一线教师的常思常探难题。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加大了研究力度,引进了情境这一策略。通过具体情境助力学生理解建构数量关系,为他们解决数学问题增添动力和提供方法导向。

一、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情境创设是新课标倡导的实施方法,在“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等中屡屡出现其字样。在我研究中发现,其理论基础有: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需通过主动参与情境活动建构知识(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生活教育理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情境应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这一点与新课标提出的“真实”“具体”要求是一致的。

 (三)数学建模思想: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是数量关系教学的关键步骤(如西师大版六年级“用方程解决问题”单元)。

 二、情境创设的实践路径与教材分析

 西师大版教材在数量关系教学内容编排中注重“问题解决”导向,强调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理解数的概念、运算方法和数量关系。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发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有这样的实施路径。

 (一)生活化情境:联结数学与真实世界

 这样的案例很多,例如西师大版三(上)第12页的教材内容“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每盒水彩笔24元,买3盒需要多少元?”(这内容属于“两位数乘一位数”模块)。我们分析其情境设计:一是模拟超市购物:学生扮演顾客与收银员,用学具币计算总价;二是问题延伸:“如果买5盒,带100元够吗?”引导学生从计算转向估算。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其目标达成预期是将“24×3”从机械计算转化为实际需求,渗透“单价×数量=总价”模型。

 (二)故事情境:激发低年级学生兴趣

 这样的案例也不少,如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这一内容教学,西师大版教材就提供了“小猴摘桃”主题图。其情境设计两方面,一是动画导入:小猴摘了5个桃子,又摘了3个,现在有几个?二是角色扮演:学生用肢体动作模拟“摘桃”过程,直观感受“加法即合并”。通过这样的目标预置,其需达成通过具象操作理解“5+3=8”的意义和建构“总量=分量+分量”数量关系的理解,避免单纯记忆算式。

 (三)问题驱动情境:培养高阶思维

 在全面践行学生主体理念的当前,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材内容编排也提供了积极帮助。例如五年级(下)“分数应用题”教学,西师大版教材在内容上就选取了“工程问题——甲队单独修路需10天,乙队需15天,两队合作需几天?”这样的问题解决题目来进行。分析其情境设计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构工程问题,教材通过真实问题“班级大扫除,小明擦玻璃要10分钟,小红要15分钟,一起做会更快吗”来引入新知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在此中隐含着一个建模过程,即需要将“工作量”抽象为单位“1”,推导“1/10+1/15=1/6”。教材设置其目的就是要达成通过简化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效率叠加”思想。

三、情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

 数学课堂在探索者的实践中从来不缺乏情境的身影。但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展开中并没有将教材提供的情境具象化,转化为教学用情境,而采用“自创”方式来实施。纵观课堂情境,我们发现其存在着情境设计表面化、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效率的提高。为了使情境创设更能助力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我在研究中发现应遵循如下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觅策用略。

 (一)原则

 1.真实性: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西师大版四(下)“租船问题”)。这样的真实带给学生的是知识的实用与趣味,没有抽象感。

 2.层次性:由易到难递进设计(如从“一步计算”到“多步混合运算”),可让学生拾阶而上没有挫败感。

 3.探究性:情境展开中需采用留白与追问来引发深度思考(如“为什么除法竖式要从高位算起?”),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二)策略

 1.分学段设计。情境创设要考虑学生认知和数学现实,特别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去创设。低年级以游戏、故事为主,高年级侧重复杂问题解决。

 2.跨学科整合:现实生活常常涉及多种学科信息。引进课堂作为情境内容时需要教师要有跨学科整合理念和实施策略,可设计成为科学实验(如测量水温变化)、艺术活动(如对称图形设计)等。

 3.信息技术赋能:在“班班通”全面建成的今天利用动态课件模拟“行程问题”“概率实验”等抽象情境,是很多实施者在教学数量关系时的一个重要选择,有利于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从真实背景中具象化,学生理解更容易。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

 情境创设在今天成为了课堂常态,很多教师认为其“易”在于可随意为之,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质量的情境创设需避免这样的误区:一是脱离教学目标(如过度追求趣味性而忽略数学本质);二是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如一年级引入“股票涨跌”情境)。同时我也有着这样的创设建议,即在此过程中评价应做到方式多元化,通过情境任务单、小组合作记录等评估学生建模能力和数量关系的建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宗平,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15年。

 [2]金如,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


点击次数:19  发布日期:2025/3/3 9:43:44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