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实施中应重视量感培养 周 钟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中应重视量感培养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小学校 周钟
摘要:量感列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进行直观感知和迅速判断的培养能力,在小学阶段具有奠基作用。本文以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为载体,从实践意义、实施策略及注意事项三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系统的量感培养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度量观念,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量感;培养;重视
量感与数感一样同属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但在教学实施中很多教师重视数感培养而忽视了量感培养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实践导致学生经历了多年的数学学习却不能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进行直观感知和迅速判断。在全面践行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新课标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将学生量感形成与发展的培养担当扛起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我以践行新课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己任加强了量感培养研究。我认为有效的实施应以重视为前提而展开。
一、重视量感培养的实践意义
(一)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1.空间观念的催化剂。量感并不空洞,就是培养学生利用度量工具对现实中的物体的可测属性进行数学实践和大小关系判断。以教材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计算》为例,教学展开时可组织学生通过估测教室面积、操场面积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在“目测-手测-实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增强大小的思维建构。
2. 数感发展的物质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进步仅有数感的发展还不够,需要量感的协同发展。而重视量感培养,就是使这一希望变成现实。例如在五年级第六单元《可能性》教学中就可通过设计“1立方分米容器能装多少颗黄豆”的实验,将抽象概率与具体物质量化结合。这样就可将量感与数感的培养齐头迸进。
(二)破解测量教学困境的现实需要
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生活化实践也是量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增强度量单位的具象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就可走进生活进行施教。现行西南师大版教材设置的“综合与实践”板块(如《家庭用电调查》),要求学生在真实数据收集中理解复合单位(千瓦时)的实际意义,这样的设置与教学实施就可有效避免机械记忆换算率,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能力。
二、数学教学实施中量感培养的策略选择
量感比数感更为抽象,特别是可测属性和度量单位的感知与判断,更影响学生量感发展,为了使教有效学有获,在量感培养的策略选择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而进行。
(一)具身认知策略
1.“身体尺”的应用。度量工具是多样化的,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也是一种有效的度量工具,即“身体尺”。如何在教学《小数乘法》估算时就可组织学生步测学校走廊长度,在实施面积计算的前导活动时可组织学生利用手掌测量书本封面面积。
2.动态生成体验
量感培养需要具身体验,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感官感知和身体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利用数学实践来促进学生动态生成学习体验或者感知经历。例如,在《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中就可组织“水杯容量PK赛”,通过注水实验感知1L、500ml的实际量级。这样就可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具身体验,获得具象化的经历,形成深刻印象。
(二)生活化情境策略
生活化情境策略是量感培养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学生在看到度量工具、度量单位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数学应用实践能力。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和多媒体造“境”搭建平台,如在小数除法中的生活化教学设计就可选择多媒体造“超市”之境呈现价格换算(如6.8元/500g)来进行,这样的实施就可助力学生建立价格-重量对应关系;在折线统计图教学中引导学生记录家庭每月用水量变化,助力理解立方米实际意义
(三)多感官协同策略
对物体可测属性进行度量和利用度量单位描述不能仅停留在动手操作上,作为一种感知和体验还需要多感官协同,才能使这种体验和感知更有深刻印象。教学中可触发视觉冲击,例如展示1吨矿泉水(相当于20桶桶装水)实物照片,也可引发触觉记忆,让学生触摸不同粗糙度的表面理解“面积相同,性状不同”,必要时还可利用听觉辅助,用沙漏计时强化时间量感。
三、重视量感培养的注意事项
重视量感培养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方法选择,更利于效果提升。但是偶尔也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影响育人质量的提升。
(一)警惕“直观陷阱”。数学教学在直观与抽象中总是互为转化的,但在促进思维发展中总趋势是向抽象进发。因此,在量感培养中应警惕“直观陷阱”。如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剪纸拼贴得到公式后,需及时引导思考:“如果梯形高10米,还能用剪纸验证吗?”推动具体操作的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把握生活化边界。量感培养离不开生活化问题提供的平台支撑。但在实施中应把握生活化边界。例如在货币单位教学时应避免过度商业化的情境(如股票涨跌),选择“压岁钱管理”“班费使用”等适切场景更为有意义。
(三)实施差异化培养。量感作为核心素养和对事物可测属性进行测量与度量的关键能力,其在人的发展中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学实施培养时应实施差异化培养。落实到教学中可设计分层实践活动,一是基础层:测量固定物体。如课本尺寸;二是提高层:估算不规则物体,如教室绿植体积,三是拓展层:解决真实问题,如设计教室图书角布局。
四、结语
学生量感发展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重视和系列化策略支撑。总的来说,量感培养应贯穿“具身体验→表象建立→抽象内化”的全过程。教师需善用教材资源,创新教学实践活动,让量感培养成为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陶冶,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素质教育,2024年。
[2]曾昭敏,小学数学中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