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李红英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武胜万善职业中学校 李红英
摘要:中职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为追求目标而展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作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亟需创新教学实施模式。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统领,通过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本文结合中职教学现状探讨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及实践案例,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中职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素养的人才的需求从“理论型”转向“技能型”。然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长期存在“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任务驱动法(Task-DrivenLearning)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得到新课标推崇的教学模式,其通过任务设计、情境创设和协作探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契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任务驱动法的应用路径。
一、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与优势
(一)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法是新课标倡导课堂应用的实施方法,其核心理论有三种,分别是以强调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建构主义理论、以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发展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以通过多样化任务设计挖掘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智力理论,这些理论相互结合,构织成能优教且利学的便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法。
(二)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
传统课堂展开常以“教师讲授、学生坐听”“教师操作、学生模仿”为主,此模式是以牺牲学生主体性为代价的教学实施,而任务驱动法则以任务为驱动、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前提的教学法,学生在教师多种方式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三)应用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贴近生活的任务(如设计节日主题PPT、统计超市销售数据),调动学生积极性。应用在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课堂中能使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的中职学生有想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生成。
2.提升实践能力。任务完成过程涵盖知识应用、工具操作和问题解决,强化技能训练。正因如此,其在实践性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的课堂上才得到了广泛采用。
3.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任务驱动法课堂应用的“外观”就是小组合作模式,其实施显然能促进学生沟通,鼓励创新思考与完成路径标新。
二、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需求
(一)现存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学生的学习全靠驱动。而该教学法进中职,得到了一线教师热衷。
2.教学内容滞后。部分教材未及时更新,与行业技术需求脱节。
3.实践环节不足。传统课堂以“讲授+演示”为常态,学生动手机会有限,难以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性优势而促进学生动手技能的提升。
(二)任务驱动法的适用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如编程、数据库、办公软件应用)具有强实践性,适合通过任务驱动法实现“理论-实践”融合。如在Python编程教学中,设计“开发简易计算器”“爬取天气数据”等任务,可让学生在代码编写中理解语法逻辑和“看到”该知识学习的适用价值。
三、任务驱动法的实施策略
(一)任务设计原则
高效实施任务驱动法,优化设计任务是课前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作为一线教师,此处多用力将来课堂迎来高质量奠定坚实基础。为了确保高质量,在实践中应遵循:
1.目标明确性。任务需紧扣课程教学目标和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如“掌握Excel函数”可通过“统计班级成绩表”实现。
2.真实性与趣味性。结合学生兴趣设计任务,例如利用PS制作校园海报。
3.层次性与开放性。。任务难度由浅入深,允许学生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
(二)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法不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单一的教学法,而是多流程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元驱动的教学展开。在教学中大抵是:
1.任务提出。教师创设情境(如企业项目需求),明确任务目标。
2.任务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技术路线,教师引导梳理知识点(如网络配置中的IP分配原理)。
3.任务实施。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编写代码或操作软件完成任务,教师提供实时指导。
4.成果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尽可能减少教师一人说了算的评价做法,在践行自评、互评、师评的同时注重过程性反馈。
5.总结反思。提炼知识要点,分析任务中的共性问题。
(三)典型案例
案例1:网页设计课程中的“校园网站开发”
(1)任务目标:使用HTML/CSS完成响应式网页设计。
(2)实施过程:课堂采取学生分组调研需求→设计页面原型→编写代码→测试优化的流程方案。
(3)评价重点:代码规范性、界面美观度、团队协作效率。
案例2:数据库课程中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搭建”
(1)任务目标:利用MySQL设计数据库表结构并实现借阅功能。
(2)实施过程:分析需求→绘制E-R图→编写SQL语句→功能测试。
四、应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一)常见问题
1.任务设计不合理。其体现在难度过高或脱离实际,导致学生挫败感。这一点,对于中职教师来说更应下力气在教学设计上,多从基础入手。
2.教师角色转变困难。部分教师仍倾向于“主导课堂”下的“一人言”,未能充分“放权”,学生主体性受限。
3.评价机制单一。过度关注结果,忽视过程性表现。这是很多教师不自觉的模式。
(二)优化对策
1.加强师资培训。为了高质量实施任务驱动法需要提升教师的任务设计与课堂引导能力。
2.构建实践平台。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如PacketTracer、PyCharm)辅助教学,让师生互动对话与课堂管理更能高效助力任务驱法的展开。
3.动态调整任务难度。根据学生水平分组,设置差异化任务、使各个基础的学生力所能及的“进一步”。
五、结论与展望
任务驱动作为一种有效策略,在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显著优势,能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和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未来教学实践,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教育应用理念的不断更新,中职课堂的任务设计需进一步融入前沿技术元素(如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以适应行业需求。同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需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真实项目案例,推动任务驱动法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韩兴华,浅析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年。
[2].邹晓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