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汤治媛
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汤治媛 云南省永胜县幼儿园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对幼儿教师提出较高的专业发展要求,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主要是指教师从心里喜欢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愿意把幼儿教师当成终身职业,并对幼儿教师职业有一个积极的情感和正面的评价,但是学前教育实践所呈现出的小学化倾向表明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幼儿教师往往忽视了教育对象幼儿的存在,在工作中不以自己的专业为荣,难以实现学前教育的价值所在。所以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是学前教育专业性质得以真正体现的突破口所在,并且将学前意识作为幼儿教师的重要专业素养,从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上探索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以往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进行结构化分析的方式,从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追求以及对意识的阐释中获得启示,强调学前意识是幼儿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原初所在,意识一以贯之于行动过程中。本文从两个主要方面来界定学前意识,一方面是意识的指向性;另一方面是意识指向某一对象的同时建构对象所形成的意向构成,认为学前意识是指幼儿教师追求贴近幼儿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本真生活,在保教融合、游戏设计、情景创设、榜样示范的教学实践中去更好的促进幼儿成长的专业意识。
一、意识的指向性即教师在实践的时候受专业知识的驱使
第一:要有事业心。幼儿年龄小,求知欲旺盛,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熏陶、感染着他们,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的事业心尤为重要。什么是事业心呢?我觉得事业心包括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以及爱幼儿。当然,教师首先要爱自己的职业,这样慢慢才能对幼儿充满爱。幼儿的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他们需要爱的保护。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导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是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另外,我们在爱幼儿的同时还应明白:教师的爱应是普遍而广泛的,需要将自己的爱给予全班的每一个孩子,并保证他们受到 同等性质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总的说来,教师的事业心是搞好幼教工作的根本。
第二: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由于教师的职业特殊,使得教师在与幼儿交往中要耗费大量的心力,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压抑、苦闷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积极、勇敢、乐观的处事态度。另外,教师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把自己个人的情绪带入教学中,否则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当然,强壮的体魄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首要前提。教师把知识转化为幼儿能接受的信息再交给他们,这是艰巨的工作。如果教师没有强壮的体魄,无法完成这一重任的。
第三:具有较扎实的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由于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冲满兴趣。总有提不完的问题,遇事总想问为什么。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就像百宝箱一样,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才能深入浅出的交给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才能有效的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认真掌握幼教知识,懂得幼教的规律,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平等对待与尊重儿童。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儿童都有他们的个性、能力、行为、兴趣等特点。教师应认识到这些差异是正常的,充分重视和尊重儿童的这些差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幼儿的潜能。
第四:具有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我们都知道,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幼儿必须学会如何与人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生存。针对这一点,我觉得教师应经常与个别幼儿或全班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引导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幼儿园,教师也作为一名工作人员,要有与同事和家长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从而才能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方方面面无不体现接受专业知识下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当然在具备知识层面的同时,教师也应该顺应科技的发展,在现代科技进课堂中,将科技设备运用得当。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综合调动各种手段,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直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教育技术正是对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把这些技术引入到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将教育技术定义为: “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最优化,以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实践活动。”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幼儿获得知识、丰富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习惯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收益,应该从幼儿期开始培养。所以就要求这个时期的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引。应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学前期是人生旅途的重要奠基时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人的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是可以培养的。孩子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就会不自觉的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很难改变。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墨子有句关于习惯教育的说法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习惯是伴随孩子一生的东西,影响其生活方式和成长的道路。故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赞美孩子要适时适当。在孩子面前展示正面积极的形象。奖罚分明,记律严格要求严格执行。是孩子在养成习惯的时期可以有更明确的方向,这也是教师体现专业素养实践性的地方。
所以为了顺应时代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突破对学前教育专业性质仅仅停留于认识层面,教师教育应增强幼儿教师关注幼儿成长的意向性,促进幼儿教师学前意识与实践性的科学合理构成,增强幼儿教师的学前意识,在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性质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