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如何与学生沟通 文世仙 和张海
小学班主任如何与学生沟通
文世仙 和张海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美育是一种化育,它是通过情感途径使主体受到感化,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品德。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致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美育感化的德育功效,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
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依赖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教育,在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中,我十分注重美育和德育的情理结合,以德载美,以美促德,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1启发引导,发现自然美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然美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源泉。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尤其是对故乡之美的赞赏,是热爱祖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感源泉。可见,引领孩子们去发现、感受自然美,不仅能促进提高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培养积极的情感。然而,人们往往只重自己的直观感受,却不大习惯透过表象发现美。尽管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但常常由于缺乏审美素养而难于发现。因此活动中,教师要唤醒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树立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意识。
2交流合作,感知社会美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校内,应当面向社会、面向民族、面向国际,由此才能拓展更为广阔的育人空间,才能给学生创造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对象往往是群体,需要学生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信息和情感,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由此看来,学生参加一些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实践活动,对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亲自然、进社区、驻军营、入企业、下农村等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①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集体生活,乃至社会生活。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与多所农村小学开展了“城乡手拉手”活动,引导城里的孩子“进农家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回城后,利用节假日邀请“手拉手”伙伴到城里做客,与城里孩子同生活、同学习、同劳动、同逛新城,看家乡变化,叙家乡情怀。他们经常互通信件、互寄友情卡,互帮互学,互相促进,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手拉手活动为城乡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窗口,拓展了孩子们的见识,增强了社交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比较辨析,鉴赏言行美
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它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美的鉴赏上,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鉴别与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美。然而,世界上有许多事物的美与丑并非一目了然的,它需要鉴赏者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身心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阅历尚浅,他们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解到想像、从体验到评判。教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去鉴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4激发内化,表现心灵美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鲜明、美好的形象和优美、深沉的情感来感染人、潜移默化地教育人,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不竭的情感动力。因此,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才能激起表现美的内驱力。黑格尔曾经说过:“感动就是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敲开学生的心扉,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点燃学生爱心的烈焰,以达到“入人深,化人速”的教育效果。
我校相继开展的一系列的爱心活动,就是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基础上,达到育人的高效性和实效性的。如近几年持续开展的“巧用压岁钱,捐息献爱心”活动,也是学校在实施德美相辅的育人方略中的一个成功典型事例。它是通过调动学生同情、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感,引导学生的节约意识,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压岁饯和零用钱存到银行里,来年再将利息捐给学校的“金苹果”爱心银行,用于资助特困生。自从创办了爱心银行以后,许多孩子为了筹到更多的爱心款,他们自发地走上街头各显神通:“小书法家”们利用擅长毛笔书法的优势,“小画家”们发挥了自己绘画的才能,“小歌唱家”、“小舞蹈家”们展示了自己文艺方面的特长,他们相继开展了春联义卖、绘画作品义卖及募捐义演等活动。这类爱心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以美引善,以善成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人格修养得到了完善。
5探究拓展,创造生活美
审美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美更富于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发掘创造生活美的潜力。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知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究,不断获取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感知、去创造生活中的美。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感悟美.激发学生表现美,鼓励学生创造美,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充分调动他们的知、情、意、行等多种感官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思想和新的创造。让德育和美育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从而引导学生走全面和谐发展的成长道路,使他们成为既有崇高理想又有高尚道德、健康体魄和智慧才能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