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小学德育的优化途径 杨庭权 邓宇航

浅谈小学德育的优化途径

杨庭权  云南省永胜县第一中学

邓宇航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摘要】加强道德教育既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小学素质教育持续推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重视的新问题、新挑战,而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方面的新思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文章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小学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实践,分析有效策略,以期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策略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而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目标的道德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在小学教育阶段,可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小学生的客观实际,开展道德教育。但由于现代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小学道德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缺位、低效等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来看,目前小学德育实践中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德育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脱节,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人精神层面的变革,而这与一个人的觉悟、意志力、体魄、能力、技能等方面素养的培养关系密切。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忽视了德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过分强化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学生学习变得功利化。
  不仅如此,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德育目标设计也陷入形式化、表面化,导致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对片面,无法有效助推德育工作开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再加上德育评价不完善,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一些小学德育评价中,应试教育的评价思维占据主导,侧重于量化分析学生对思想道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核心素养,导致德育评价徒有形式,也弱化了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1]
  (二)德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
  在小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局限在校园空间,让学生的价值理念塑造失去了生活内容的支撑。这样的情况导致德育工作无法深入生活实际,无法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惑提供“解题思路”,甚至让一些学生出现了“在校一套,回家一套”的言行割裂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德育实践活动形式化,难以产生实际的德育效果
  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一些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学生成长需求的调查和了解,无法在教育目标与学生素质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盲目根据课程实践需要设计活动方案。并强制学生参加,这使学生在活动中难以真正接受道德的熏陶,自然无法使学生将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自我发展的需求。
  (一)明确德育目标,凸显素质教育要求
  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培B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尤其教师要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要从小抓起,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发,明确道德教育目标。
  1.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所体现,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是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要素,也是新时代青少年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要素。
  2.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社会性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在进入学校体验集体生活之后,便开始了对自身社会性的初步认识。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在群体中的独特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学生个体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说谎和诚实”的两难困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实现统一,则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对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智能思维、思想交流、价值判断、情感驱动作为德育工作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2]。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行为普遍存在着与其道德判断力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发展水平和阶段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程度也就越高。因此,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
  为此,教师可以密切接触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再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符的内容,这样才能合情合理,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尊重友谊,讲究诚信”一课时,我选择了小学高年级两位同学的一个案例。AB两位同学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同学和好友,有一天,班上一位同学丢了一块电话手表,大家到处寻找未果。晚上,A同学去B同学家玩耍时,意外地发现了那块手表。几经追问,B承认是他拿了手表,并请求A为他保密。“A同学该怎么办?”我抛出这个问题,班里的学生们展开讨论,很多学生的看法有分歧。对此,我适时引导学生们大胆交流,最终大家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选择了更合理的推理方式。由此可见,在这样讨论中,学生能较好地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中学到德育相关知识,更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点击次数:3  发布日期:2025/4/1 9:57:02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