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究 周 平
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究
四川省邻水县太和镇中心学校 周平
摘要:“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是肩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培养任务的重要平台,探究教学有效策略是高质量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必然做法。本篇基于新课标(2022年版)要求和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现实,从教学目标重构、教学方法创新、表现媒材拓展三个维度系统探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造型·表现;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有效实施;教学策略
在全面推进“双主双优”教改工作和落实“双减”提效增质政策实践中,有效实施成为一线教师课堂育人的重要追逐。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肩担学生美术语言、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多重素养培养重任,积极探究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已成为一线美术教师解决美术课堂优教增质育人所需的正确做法。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我加强了“造型·表现”领域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探究,获得了这样的认知跃升和方法建构。
一、“造型·表现”领域的内涵解析与教学定位
(一)课程标准解读
根据新课标界定,“造型·表现”是通过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美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活动。该领域强调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与创意表现,是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
(二)初中阶段教学特征
我们的培养对象---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写实期”向“理性期”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实施需兼顾技能提升与创意激发,具体表现为三大特征:一是造型认知方面,从主观表现转向客观观察与主观表达的结合;二是表现方式方面,从单一平面转向多元材料与综合技法探索;三是情感表达方面,从直觉宣泄转向有意识的主题化艺术呈现。
二、当前教学实施中的典型问题诊断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现存的典型问题有:
(一)技能训练与创意培养失衡
部分课堂过度强调素描、色彩等技法训练,将“造型能力”等同于“写实再现能力”,导致学生作品趋同化,缺乏“创”的引领与培养。
(二)媒材运用的局限性
教学实施中局限于传统绘画工具,对综合材料、数字媒体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开发不足。
(三)评价维度单一化
过分关注作品完成度,忽视创作过程中的美术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隐性素养。
三、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建构
(一)素养目标设定:从技法训练到素养培育
在全面践行新版课标的当前,需要教师从“三维”目标的设置过渡到素养目标设定上来,从技法训练到素养培育的变化体现了教师课堂育人理念的更新,落实实施中:
1.知识技能结构化
构建“观察方法-造型语言-表现技法”的知识网络和教学路径,让学生在教师目标设定的引领下实现知识技能的结构化,获得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校园写生》单元中,为实现这一效果我们可这样进行目标设定:
(1)观察方法:透视规律、动态捕捉;
(2)造型语言:线条的疏密节奏、明暗的虚实对比;
(3)表现技法:速写、淡彩、综合材料拼贴。
2.审美感知情境化
在目标设定中,需结合育人预期进行方法探究。特别是美术课堂上学生主要发生的艺术实践,更需重点强调有效方法的运用。而审美感知是“造型·表现”艺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更具现实意义。在我探究中发现,教学通过“看-析-创”递进式教学设计深化审美体验。如《民间美术的造型智慧》课例,为了达到审美感知情境化效果,我们教学设计时安排了这样三种感知路径,一是看,要求展示苗族银饰、惠山泥人等实物;二是析,要求解构夸张变形的造型规律;三是创,要求运用简化、重组手法设计文创产品。
(二)教学方法创新:构建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
“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实施不能停留在“我讲你听”“我画你仿”的阶段,必须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构建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让学生更好地在艺术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而获得美术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的发展。
1.项目式学习设计。这是新课标倡导的实施策略。将其展开在美术课堂上同样需要我们优化路径。以《装置艺术工作坊》为例实施四阶段教学,可让项目式学习获得更好的实施效果,其四阶为:主题探究:调研城市公共艺术现状;方案设计:绘制思维导图与立体小稿;协作实施:分组制作环保材料装置;展览反思:举办校园艺术展并收集反馈。
2.数字技术融合。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运用AR技术助力教学实施已成为很多教师优教增质的探索方向。在“造型·表现”领域教学实施中运用AR技术助力可实现这样几种效果,一是虚拟画廊参观,可促进学生多角度观察经典雕塑作品;二是动态构图演示,可实时调整画面构成关系;三是色彩方案模拟,可测试不同配色方案的视觉效果。正是这样多重的积极效果,获得了教师积极探索的青睐。
(三)表现媒材拓展: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
传统美术教学在“造型·表现”领域之所以不能担当起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重任,原因就是重“仿”、重“再现”,而不是“创”。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除了教学方法需“创“之外,学生在造型表现中媒材使用同样可以引导“创”。
1.传统材料创新运用。例如开发水墨的现代表现形式,通过实验水墨、数字水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媒体的创新,前者可结合洒盐、拓印等特殊技法进行实践,后者可通过绘图软件模拟笔触变化来运用
2.生活材料艺术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媒材创新运用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材料的表情》单元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将生活材料进行艺术转化,一是探索瓦楞纸的浮雕效果,二是利用旧衣物纤维制作软雕塑;三是收集落叶进行生态艺术创作。这样的引领自然就会促进学生创意实践意识的生成。
综上,“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担当重要的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重任,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目标、策略、媒体运用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徐丹旭.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