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名著教学中的运用王 燕
思维导图在名著教学中的运用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 王 燕
名著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就曾明确提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如今,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名著阅读也愈来愈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考查方式也从单一的类似文学常识的填空转变为对名著人物与情节的综合性、多角度考查。形名著考查的具体范围,包括《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骆祥子》《红岩》《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书。这也就意味着,曾经依靠考前恶补突击就能勉强应付的名著阅读已无法适应如今的考试,要想实现语文的教学价值和学生的精神成长,踏踏实实读名著已是大势所趋。
为何选择思维导图
(一)思维导图是什么
它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博赞提出的一种可视化思维方式,是放射性思维的一种表象。它模拟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调动左脑和右脑所管辖的不同思维范畴,全面发掘人的身体、语言、社交、记忆、创造、精神等方面的潜能;它借助颜色、图像、符号将思维过程画出来,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完整地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从而帮助人们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名著阅读中的作用
相比于单篇文本的阅读来说,名著阅读其实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阅读形态,贯穿的是整套智力动作。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文本,需要灵活运用快读、跳读、回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人物与情节中理出线索,需要时不时地进行阅读感悟的统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读进去,读明白,读通透,读出感悟,读出收获。
将思维导图引入名著阅读,能帮助学生及时地将所读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并以形象化、可视化、条理化、清晰化的“图式”进行呈现,相比纯文字更易于记忆。与此同时,学生梳理、分析、归纳、整合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能动的思维过程。因为在名著阅读中,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辅导性的思维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能更好地把握大局,从单一的点、线思考到平面思考,从线性思维到平面思维,再到立体思维。这对于正处于心智成长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将会是极佳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实践中的探索与运用
(一)准备阶段:将思维导图引入课文学习
我在2021年将“思维导图”这一形式正式介绍给了学生,并且将其引入平时的课文学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渐明白思维导图的大致画法。
例如在学习《台阶》时,我们整合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朱自清的《背影》,以及老舍的《父子情》,组成“父爱”小专题,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型的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呈现。
课堂上,师生针对思维导图究竟应该怎么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梳理出了以下几点:
1.初读文本,梳理内容,提取核心人物和主要情节。比如 《背影》中的主要情节是父亲给“我”在站台买橘,《台阶》中的是父亲长年累月为建台阶而做的辛苦准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是爸爸在病床上与英子道别,爸爸走了,爸爸种的花儿也落了,象征着英子也长大了。
2.以点带面,聚合发散,配合简洁的图画、符号等归纳呈现。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有的学生画出花的形状,在花瓣上归纳整理了爸爸教会英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父子情》中,学生对老舍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概括,并且挑选文章最后父子相伴而行的画面作为配图,以此揭示舒乙一生对父亲老舍在做人、做学问等方方面面的追随与缅怀。《台阶》中,则是以“台阶”为框架,形象地再现了父亲修筑台阶的过程,并且巧妙地揭示了父亲在台阶修筑前后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变化。
(二)实施阶段:将思维导图引入名著阅读
当学生从课堂上渐渐熟悉并且喜欢上了思维导图后,我们便抓住时机在名著阅读中进行推广,提议学生在形式较为固定的读书笔记中加入思维导图,一是帮助大家阅读后及时整理,以便形成条理化清晰化的长时记忆;二是尊重个体差异,给个性化理解插上腾飞的翅膀。以下是按时间顺序梳理的学生作品。
1.以人物为核心的起步期:《骆骆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以上学生作品不难看出,在刚开始画思维导图时,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主要人物为核心进行事件的概括与梳理,比如《骆骆祥子》中选择的是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选择的则是保尔。这个时期,已有少部分学生能有意识地以箭头代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并对此进行了线索性的梳理。总体来说,这时期大部分同学的思维导图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形式略为单一,思维也不够发散,关注点主要是核心人物和重要事件。
2.个性初显的发展期:《西游记》网课期间阅读的,原本担心学生们会因为缺乏监督而降低作业质量,没想到大部分同学的作业完成得还不错,而且渐渐呈现出不同风格。有的尽可能地关注了章节内的所有内容,并以整幅图来完整呈现个中关系,体现出很强的概括与归纳能力。有的则是准确地提取出章节的主要内容,配以简洁文字与图式梳理出清晰脉络,令人一目了然。还有的在梳理人物与情节的过程中开始关注细节,比如人物的动作、心理等等,并能准确提炼。
如今,将思维导图引入名著阅读这一探索已经实践了半年多的时间。随着实践的推进,学生们的表现真的是一天一个样儿,独具个性且富有创造力的作品越来越多,对人物与情节的分析与思考也越来越深刻。学生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机械的任务完成者,而是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自觉的思考者,积极的参与者。而这一切,思维导图都功不可没,因为它为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思维的多角度发散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在这一天地里,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