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插图如何做到“巧” 聂艳琴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插图如何做到“巧”
聂艳琴 云南省永胜县仁和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不但“文美”,而且还“图美”,深受儿童喜爱。然而,这样一本处处充满“美”教材,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只关注了教材中的“文美”,而忽略了教材中的“图美”。众所周知,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小,既可以增强学习兴趣、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又可以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因此,我在执教小学语文教材实践中,一直对教材的编排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文中的插图实在是精美。这些课文插图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并使课文的重点得到突显。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怎样指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一个“巧”字。
一、利用课文插图——“巧”激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色彩亮丽的插图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可以启迪他们学习的灵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候,我就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巍峨的青山、葱郁的树木、清澈明亮的湖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幅插图只是九寨沟美景的冰山一角,学生欣赏完这幅图后,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阅读全文,好好领略一下九寨沟那独特的童话般的迤逦风光了。小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一副插图“巧妙”激发出来了。又如,在教学《笋芽儿》第一课时,我是在这样做的:(1)观察插图,指导学生由上到下进行观察。(2)师生共同交流:图上都有什么呀?笋芽儿在哪里?长的什么样?有什么表情?(3)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做细致的介绍。(4)过渡导入:这么美的笋芽儿,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课本是孩子每天都会接触的“读物”,学会借助课本中的图画进行阅读,必然是儿童需要学会的本领。在教学案例中,我们都能将观察课文插图作为引导学生进行新知学习的“敲门砖”,在上课开始,即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多彩的世界。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运用已掌握的词汇,将观察所得描绘出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对新知的学习。
二、利用课文插图——“巧”助学生紧扣新知加深理解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词语与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与事物表象紧密结合着,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插图帮助阅读,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在教学《丑小鸭》时,课文中共安排了三幅插图:第一幅图中,丑小鸭和妈妈兄弟姐妹站在一起,除了鸭妈妈,大家都嫌他丑陋;第二幅图中,喂鸭子的婆婆也讨厌他,用脚踢他;第三幅图中,在蓝色的大海里,倒影显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据相应的段落,笔者都会引导学生去观察相应的插图,体会丑小鸭是怎样由最初人人讨厌,变成高贵的白天鹅的。进而悟出:“只要是白天鹅,哪怕在鸭群里长大,他也是一只白天鹅”的道理。
三、利用课文插图——“巧”使学生明白事情先后顺序
学生接触课文之前,教师借助课文插图,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进而使学生保持了主动参与阅读的角色意识。如,在教学一年级口语交际《怎样接待客人》一课时,我就这样巧妙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理解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入学习角色的。首先,我提出问题:(1)同学们,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接待的呀?(2)是先请坐呀?还是先喝茶呀?尽管老师说了很多,先请人进来,再请坐喝茶。孩子们还是一脸茫然。
于是,我就换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先看课文插图,在回答问题:第一副插图说的是有客人来了。?第二幅插图说的是小明给客人开门。?第三幅图说的是小明请客人进屋。?第四幅图说的是小明请客人喝茶。通过看图,学生对接待客人的先后顺序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插图何等重要。利用课文插图,指向明确,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学习就将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上,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四、利用课文插图——“巧”启学生进行拓展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开拓驰聘思维的天空。可见,引导学生观察,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中,利用课文插图,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可不断渗透关于观察的技巧,如:观察顺序、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怎样抓住图片主旨,等等。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也激发了想象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低年级学生想象力的特点就是情境性较强,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能有效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五、利用课文插图——“巧”突课堂教学重点
教材中有些课文插图往往是课文的重点,解读这类插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小学高年级,有些课文的句子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如果运用课文插图加以点拨,往往能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如,《老人与海鸥》一文的重点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含义深刻。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对它的理解,难度较大,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我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图上有老人的画像,海鸥列队肃立,列队飞动,像白色的旋涡。在弄清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品读句子,体会“扑得那样近”表示海鸥舍不得离开老人。“飞动的白色漩涡”写出海鸥很多,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这样,图文结合,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深化了课文主题,突破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