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鄂柱发 熊树林
试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鄂柱发 熊树林
(云南省永胜县光华乡楼海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美育在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在语文的天地里随处都有“美”的存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是在阅读中感觉美。中学语文名篇佳作的艺术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它们又独具特点,这是因为作家在创作时,就对作品所描述的内容有一种设身处地的非同一般的特有感受。这种感受的独特往往是作家经过长期的观察才把握到的。教师只有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艺术美,才算抓住了课文的美学特征。
审美意识的培养,应从对美的感受出发,审美感受力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主观条件。可以说,没有审美感受力就没有审美。怎样提高审美能力呢?方法很多,如叶圣陶主张的“美读”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其次,是在理解中探索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去感受它,不理解谈何动心?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理性因素融于直觉之中进行想像思维,即教师对课文中的美做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也融和着更改的判断尽情阅读,边感受边辨别。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觉、理解形象美的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要理解美,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维通报培养。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如何“遵路”呢?那就要通过审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重点段落,弄清文章结构等方面来理清思路。还可以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政、幻灯等多种直观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再现美的景物、美的人物,引起学生的观察想像,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美的景物产生强烈的感受,对美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耳听目视、口诵心动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
二、提供欣赏美的途径
1、发现自然美
在文学领域,有的作品精心构思、刻意雕琢、语言华丽、感情炽烈;有作品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语言平实、感情淡雅。就美学而言,“浓妆”也是美,“淡抹”也是美。然而人们往往偏好于淡雅之美、自然之趣,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的情趣。因此,情真、意真、景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
2、产生联想美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有时在产生某种感觉时,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兴奋。这两种不同类的感觉相互联系起来就是联想。人们通过心理的习惯作用,可以由颜色联想到温度、由声音联想到形态、由冷暖联想到轻重等。这种心理现象应用到文学创作中,就会产生美的效应。联想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事件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
3、寻找对比美
“对比”是一咱常见的美学技法,在修辞上“对比”也称“对称”。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
4、体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而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境统一的结果。意境是一种画面美、一种主观统一的情调美。
三、发展美的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与鉴别的程度,并能给予审美评价。
语文美育中的审美鉴赏,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用全身心去反复寻味的一种发现、一种高级的价值判断、一种带有创造性质的审美活动。当学生真正发现课文与生活中的审美价值的时候,对美的价值的理解,必然也美化了自身的精神境界。
四、训练美的创造能力
语文美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为此,学生只有在长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断熟悉人、事、竟、物的特点、性能、规律,逐步熟悉表达的技能技巧,才能进入美的创造过程。
在审美创造的过程中,学生观念中形成的美妙的构思、蓝图仅属认识性的东西,还需运用写作技巧,在以读促写中进行创造,用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才算化作了创造的才能。语文教学中创造美的能力,突出地表现在对美的表达能力上。我们应用好的方法,唤起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用适度的难点去激发学生对美的探求。
中学生对美的创造,一般都要经过以读促写、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采撷美。学生逐步增强了审美创造力,一掬黄土,可以引起故乡恋情;一株杨柳可想到友谊的珍贵;山泉淙淙,似同窗话知心;春燕展翅,似凌云壮志情。
总之,学生学会了观察、欣赏、联想、想像,就会把握住自然美、对比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奥秘,由感受与探索美、鉴赏与评价美,进而萌生出美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