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新课改的数学课 张菊珍
如何上好新课改的数学课
张菊珍
(湖北省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摘 要: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字:新课改;探究;创新;自主
怎样才能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更好的利用新人教实验版教材来进行好教学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要有所选择,并进行科学地加工创新,从而决定课时内容,由此教师再展开教学。教学实践也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因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给大家介绍我在教学中注重的几点:
一、结合学生实际,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材中的教学情景并不能适合所有在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要想利用孩子生活经验,引起孩子的注意,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就必需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班级的大部分孩子的情景作为导入。
在案例《统计的初步知识》中,对教材进行了加工,把教材中统计路口车辆经过的情况换成了统计选票,使材料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先快速读选票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问题和矛盾中亲历学习过程,这样的改变学生的体验更充分、感悟更深刻。教学过程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推进。当学生发现光靠一人的记录有困难时,就想到了分工合作,让他们感悟到了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组间交流,学生知道了收集数据可以用多种方法,但画“正”字的方法误差最小,具有自身的优越性。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自觉地完成了方法择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当统计对象动态、无序呈现、稍纵即逝时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最好。
这样处理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借助教具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可以粘贴的玩具车图片,在黑板上用线段来表示路程。通过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并且还学会了自己在纸上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先在课前准备了很多小正方体,让学生学生摆出组合图形之后在不同的方向来进行观察。通过实际观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门在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我印象深刻。
三、教师要及时应对课堂状况调整教学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观念,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素材。如今,教师除了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多种教学预设应对外,在教学中,还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和课堂即时生状况,随时作出充满教育智慧的调整。
四、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课堂既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你真是一个学习能手!”、“老师真佩服你”、“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等,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评价,但对学生来说却无疑是给他们注入了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气氛比较尴尬的时候,作出一些另类的评价,例如,在一次课堂上,遇到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经过几次启发可举手的同学还是不多,这时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却卡了壳,教师这时侯千万不要随意请他坐下,更不要进行批评。便说:老师为你这次勇敢的举手、大胆发言感到高兴,敢于举手发言就值得大家学习!评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乐于合作,勤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一种不变的行为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在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学会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钻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顺从,敢于提出质疑。这些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教师在充分把握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更好的利用新人教实验版教材来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