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论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预设 刘燕

论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预设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中心小学  刘燕

摘要: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核心追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精心预设,科学制定,做到全面,能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目标  有效预设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预期设定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课程标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总目标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也是教学过程的导向标,更是我们评价一堂课教学效果高低的尺子。实践表明,教学目标预设如果设得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着教学成效。因此,科学制定,合理预设,是我们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预设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实践。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教学目标的有效预设。

一、目标预设应体现“三维”要求

从传统仅注重“双基”落实,到今天新课标,倡导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其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识性目标。过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均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 “知识本位”向 “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第一课时,就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①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②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②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目标预设应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知道,教的目的是育人,数学教学不应是只为考试埋单,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就不能只为学生某一项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也就是说,如果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就可能起不到真正育人的目的。有效的预设应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因此,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基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在充分考虑学生数学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数学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二是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大多会计算。基于此,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三、目标预设应体现层级递进

“因材施教”是让不同的人获得最好的数学教育的根本保证。人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因为基础知识、兴趣、爱好不同,而出现学力不同,“最近发展区”也就了差别。因此,有效教学应从学生数学现实出发,而给教学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也就应体现层级递进。所谓层级递进,我们就可这样来理解,其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例如,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可能性》,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最后体验事件发生的几率等可能性,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级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课时,为了兼顾不同学力学生,我们可这样设计:①一般学生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②基本功好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设计教学目标既要从总体目标出发,体现知识间的层级递进的关系,同时也要联系课时目标的教学需要分层设计。

总之,在全面进行新课改的当今,我们应在新课标总体目标指引下,对课时目标应科学预设,尽可能做到全面,准确、分层设置,梯度要求,着眼学生长远发展,让学生真正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宁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预设[J].教育研究,2017年。

 


点击次数:149  发布日期:2019/1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