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四性”王加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四性”

王加炳

(云南省永胜县光华乡柯乐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所倡导的创设情境目前已被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广泛使用。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创设我们数学课所需要的、有效的情境呢?根据我的学习与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关注创设情境的“四性”——生活性、数学性、趣味性和基础性。

一、关注创设情境的生活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创设情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关注创设情境的生活性。

如:教学“位置”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座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接着,请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让大家猜你的好朋友是谁。我们还可以请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地方我们遇到过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又如:教学“比例尺”时,可这样的情景:首先请学生动手实际测量一下自己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米;然后,请同学们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到一张纸上。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怎么画?能把教室的实际长度画在这张纸上吗?接着,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分别用几厘米来表示教室的长、宽。学生设计好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教室入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入新知探索,让学生在设计、交流中,对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进行深刻思考、理解,还需要我们教师苦口婆心地进行解释吗?学生在这样生活性的情境中,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增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创设情境的数学性

新课标指出,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 “数学味”,是与数学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那些远离数学本质的东西,应关注创设情境的数学性。

如:教学“小括号”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王师傅上午工作了5小时,下午工作了3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0个零件。他一天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算法:10×5+10×3=80(个);10×5+3=80(个)。师:10×5+3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后意识到这样列式有错。师:运算法则要求我们先乘后加,可生活实际要求我们先加后乘,怎么办呢?这样关注数学性的情境,让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使小括号的学习水到渠成,使我们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又如:教学除法的意义后,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个数除以1还是原来这个数”。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数学性很强的情境:先用投影片展示0÷11÷1……然后教师说:“这样太慢了,下面我说算式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得数,怎么样?”师:10÷111÷1……教师可越说越快,学生会在快速对答中,说:“老师,你不用说了,你随便说一个数除以1,商肯定还是原来这个数”。这样朴实无华的情境,由于关注了其数学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与老师的交往互动中,产生了学习的需要。

三、关注创设情境的趣味性

新颖趣味的刺激能吸引人,使人愉快,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关注其趣味性。

如: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创设以下情景:课件演示小鸟图(3只小鸟都从鸟窝中飞走),请学生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得很精彩。老师适时予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会觉得原来学习数学这么有趣、好玩。

又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可创设以下的情境:出示4个长方形(1)长4厘米,宽2厘米;(2)长5厘米,宽4厘米;(3)长8厘米,宽4厘米;(4)长16厘米,宽4厘米。给学生每小组8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他们想办法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情境虽没有动画,没有多彩的画面,但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一个能直接摆满→能间接摆满→无法摆满→关注长方形边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四、关注创设情境的基础性

新课标指出,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已有基础是我们教学的起点,也是我们创设情境时应关注的重要方面。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请学生计算三道除法式题(1、能整除的;2、不能整除但能除尽的;3、除不尽的)。学生会很快地正确计算出第12题,在计算第3题时,因遇到困难会产生疑问“我学了多年的除法,竟然有不会计算的除法式题,真怪!”这样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计算中体验,在体验中生疑,从而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与动机,有了主动获取的意识,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由已知向未知不断挺进的历程。

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创设以下情境:准备4个桃子。师:把这4个桃子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几个桃子?请用手指告诉老师你的答案。师拿出2个桃子问:把这2个桃子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几个桃子?师拿出1个桃子问:把这1个桃子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几个桃子?此时,学生觉得已有的生活经验——用手指表示数已经不灵验了。师就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这样的情境,教师关注了学生已有的基础与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分数?进行了“物化”的解读。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要能关注创设情境的生活性、数学性、趣味性与基础性,同时能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创设的情境为数学课所需要,才是有效的。


点击次数:10  发布日期:2021/6/11 8:52:18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