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何 全
浅谈小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何 全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梁官小学)
数学是一种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看数学材料(包括书、数学题目等)并领会其内容的能力。对数学材料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对数学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认读和感知,对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差,认为数学阅读很难,许多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这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
(1)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 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3)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 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二、阅读理解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是终生学习所必须具备的
学校教育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开始。学校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升学,更需要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离不开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行的。
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建议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是否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颖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自学时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自学时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反复、持久的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例外。可是我们的老师往往认为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所以,总是不敢、不肯放手让学生自学。我估计,这极有可能是造成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不仅会让许多学生养成不爱看书,更会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经常被动地听课,久而久之便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江苏省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假如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所以,我建议我们数学教师,应当减少课堂中“讲”的时间,给学生更多“阅读”、“思考”的时间。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两全其美。
3、优化过程,提高技巧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技巧。首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其次,要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第三,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第四,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第五,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通过有效的数学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从而成为数学学习新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