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向胜银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向胜银
(湖北省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
二十一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 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首先,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维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密林怪客》一课时,先请学生读题,再请他们谈谈读题后产生的疑问:怪客是谁?主人又是谁?怪客“怪”在哪里?怪客是怎样做客的?主人又是怎样招待“客人”的?……教师把问题在大屏幕上一一放出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有了解疑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读文激疑。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靠朗读实践,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累。在学生经历充分的朗读实践后,教师让学生谈谈收获,提出疑问,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认为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重视学生的发现,把问题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后来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的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正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再后,学后激疑。 学生随着对课文的熟悉、理解的加深,思维的发展,而发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疑问,迸出创新的火花。在学习一文结束时,教师让学生谈谈新的发现、新的问题,同样能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们新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激励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首先,教给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办法: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想到革命事业,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凡卡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小羊的温驯善良与狼的凶残。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语言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古诗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画面等。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了学生,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第二,延伸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提出假设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利用给课文续写或续编短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第三,运用延伸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语文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这样的联系,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学习课文《猴王出世》时,可引出“假如我会克隆”这一话题。学生们热烈讨论,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这丰富的想象中,就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三、培养创造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避免单一思维的局限,它通过对一种事物的多度思考,在发散中创新。如《挂两支笔的孩子》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小亮的两支笔又挂起来了”以后,他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言。这样既发散又求佳,有利于激发创造的火花。?2、 培养变通思维。?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具有广度和灵活性,它少受定势心理的影响,能随机应变地应付复杂多变的客观事物。如教《两块银元》一课,可以启发学生给课文变换课题。经过一番思考和议论,最后得到了很多题目。学生思维活跃,言之有据。3、 训练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想,让学生的思维来个急转弯,从而以反衬正,标新立异。如学《密林怪客》一课结尾后,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不妨这样设问:假如战士们抓到小猴子后,不给它疗伤,把它关起来,还会出现一大群猴子第二次来驻地感谢的事吗?为什么?学生兴趣浓厚,大胆想象,各抒己见。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