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学科教研 ——学区区域内跨校教研形式研究胡晶文
小学美术学科教研
——学区区域内跨校教研形式研究
山东省济南市双龙小学 胡晶文
一、构建跨校研究性组织
“跨校教研”模式是指打破学校的界限,将七贤学区内教授美术学科的教师组合起来,共同进行教学、教研活动的模式。该模式是由“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既包含集体备课,又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教学问题与教研成果实效性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课堂效果,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一校一师”即一学校只有一名或两名美术专职教师,无法进行教学交流和研究的问题。
二、“生.动”美术课程
(一)构建课程背景:
为了全面实施、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同时推动我学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改进美术课外教育,促进美术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培养孩子文化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七贤学区经过各校领导、老师商讨决定在本学区内实施并开展以“生.动”为主题的美术特色教育课程。此主题课程重在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打造鲜明的美术教育特色和提升办学实力,是学区教学整体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介绍:
美术特色课程开发以“生动致美,创意表达”的课程理念,以利用身边资源挖掘为内容,以创意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感受美,不断丰富审美体验,培养创造能力。根据理念指引,以适合性、体验性、生活性三大原则进行课程构建,从而起到丰富了课本的知识点,辅助美术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作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好的美术表现形式。
(三)特色课程实施及成效
1“生.动”课程探索、实施
在“生.动”美术课程大的框架下,各校积极探索、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特色课程:
后龙小学特色课程——“绳之彩”
绳之彩——以麻绳为媒介,通过手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利用麻绳独特的美感,选择玻璃瓶、树枝、石头等不同材料进行搭配,制作出效果各异的麻绳装饰瓶、麻绳装饰壁挂、麻绳画等作品。学生们体会到不用笔墨,利用废旧物品就能创作出艺术品的乐趣。
双龙小学特色课程——“掌心间的魅力”
双龙小学将学校特色美术教学与学区的“生·动”课程相结合,经过进一步的摸索研究,精心打造“掌心间的魅力”系列课程。课程分为:“多彩轻黏土”、“创意轻黏土”、“装饰轻黏土”。搭配颜色,设计造型,装饰点缀,感受美术独特的魅力。
七贤小学特色课程——“扇面绘丹青”
七贤小学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转移到扇上面,扇面画尺幅虽小,但内容丰富.绘画题材涉及:人物、书法、花鸟、山水等。绘画方式涉及:工笔、写意、水墨。扇面绘丹青,让艺术教育点亮学生多彩生活。
文庄小学特色课程——“剪刀上的纸艺”
文庄小学积极参与七贤学区“生·动”课程研究。并在之前的“纸艺”特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开设了“当玩具遇到纸艺”、“当男生遇到纸艺”、“当丙烯遇到纸艺”“当我遇到纸艺”四大主题,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11节相关课程,学生运用绘画、剪纸、立体手工、纸艺服装等方式。
杨庄小学特色课程——“水墨寻根”
杨庄小学在“生·动”课题的主题下,遵循学校简美的理念,做有趣、有爱、有根的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美育的育人作用,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向大自然去探求;走进去,走进学生精神和内心去构建。
魏华小学特色课程—— “饰·线”
魏华小学在“生·动”课题的主题下,拓展了适合孩子们喜爱的“饰·线”课程,此课程分为:壁挂编织课程和线描装饰画课程。
2.学生的发展
通过近五年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展,学生的美术基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思维、素质得到了拓展提升。
(1)审美的提高。通过“生.动”特色美术课程的开展,有效提高学生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从而抒发对美的感悟。
(2)技能的提高。“生.动”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领域课程,不仅能训练学生对线条、色彩、形象、结构在视觉上的敏锐性,同时培养了他们对形体比例、色彩感受的认识及初步的表现技能。
(3)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修养。通过欣赏评述开拓文化视野,了解艺术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习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提高艺术素养。
(四)“生.动”课程下跨校活动及成效
1.特色课程展示
七贤学区各校定期举办校园美术作品展,并积极参与各类形式的画展。其中以七贤学区学校联校办展共5次,市级画展2次,区级画展3次。每校在“生.动”美术总课程框架下,构建发展适合自己学校的美术特色课程,并将“生.动”课程成果带到作品展中展示。美术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囊括了素描、国画、书法、水粉、布艺、陶艺、彩泥、剪纸作品及绳编挂饰、服装设计、各种创意作品。共累计参展学生作品数量近万件,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较高的美术绘画水平。
2.跨校教研活动
教师跨校学习活动坚持创新,形式多样,重在将所研、所学应用于国家课程教学及“生.动”美术特色课程的推进中。立足于传统教研的经验,利用周边优质教研资源,拓宽教师视野,联校听评课、专业技能提升、“生.动”特色课例研究等措施,形成了有特色的教研活动。教师跨校学习,推动了“生.动”美术课程的实践创新,激发了学校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教研质量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