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初探罗忠会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初探

罗忠会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摘  要: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实践探究,从“激情”、“激趣”、“对话”、“开放”等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探究

新课程观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要以人文精神进行文科教学”。教育家杜威先生也说过:“知识具有人文主义性质,不仅因为它是过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因此,如何把控好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掌握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当前课改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长期研究,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以“激情”、“激趣”、“交流”、“开放”为教育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一、激情

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要以人文精神进行语文教学,“激情”无疑是人文素养的表达方式。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教学当中的“情”就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例如,在教学《荔枝》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当投影幕上开始滚动一幅幅我课下精选的慈母图时,吕思清的小提琴曲缓缓响起,而我则用带着对母亲深切怀念的语调开始范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刚刚啄破鸡蛋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呑下……”整个课堂都很安静,很多学生眼睛湿湿的,我知道他们已经被深深感染了。于是,我适时提出要求:让学生们帮妈妈做一件事,同时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听她说什么,然后写一篇习作。这次习作,所有学生都写得很动情,一位同学在《为妈妈洗脚》一文中写道:“这是妈妈的脚吗?脚底满是老茧。这是皮肤吗?如石头一般坚硬。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妈妈为支撑起这个家而奔波、忙碌……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一粒泪花滑过我的手臂,是妈妈的泪!我一抬头,看见她满脸泪痕,我一头扎进妈妈的怀抱,此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情、温暖、幸福……”情感表达得很充分,在班里宣读后,引起很大反响,多数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二、激趣

“激趣”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采用不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情景教学,巧设悬念,教学互动,善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甚至“我想学”……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就巧妙采用了“激趣”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文,画面感很强,极富观赏性,同时考虑到少艺校学生各具艺术天赋的特点,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就告诉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桂林山水”,让学生在第二天的课上用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的桂林山水。

第二天,学生都拿出了自己的“桂林山水”——有同学画出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同学现场唱起了王洛宾的《桂林山水歌》;有同学用优美的舞姿表达了桂林山水的清丽;有同学也写了一篇《桂林山水》,稚嫩的语言虽然赶不上原文,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另外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桂林;还有曾去过桂林的同学将他拍的DV剪成短片,让神姿仙态的桂林变得具体实在、动感十足……

这次成功的教学体验让我看到了“激趣”的力量,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过程由“苦”变“乐”,成为一个联欢晚会般的过程。

三、对话

对话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有效形式,是学生探索真理和认识自我的途径。在对话中师生都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共同创设交往的情景,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创造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对话”的课堂,让他们有“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机会,形成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内心世界敞开、真诚倾听和接纳的环境。

例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故事》时,要求学生先通过自读自悟后,在小组互动交流学习情况,通过对话让学生很快总结出了鹿和狼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类不能一厢情愿地改变它而是要尊重它的道理。又如在习作教学课上,首先要求全班同学围绕“习作要求”讨论怎样写,接着动笔写,然后在四人小组内对话交流,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各自根据修改意见再进行修改。这样做的结果,让学生感到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索取知识,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四、开放

“开放”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探求知识的桥梁。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求知的尝试、体验、探索和领悟,语文教学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领悟和感受《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我专门挑选了“七夕”来上这堂课,同时要求晚上大家都约着自己的家人外出赏银河,从“神话”和“科学”两个层面向自己的家人讲述“牛郎织女”、讲述“银河”……很多家长非常欢迎这种教育模式,认为自己的孩子已开始学会将课堂学习和现实生活很好的融合,同时在轻松有趣的课外学习中,增进了与家人的默契。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注重激情”、“注重激趣”、“注重对话”和“注重开放”,是将教学资源加以“人性化”,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手段。是语文教学中符合教学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2.

[3]欧阳芬.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07.

[4] 周小山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点击次数:20  发布日期:2021/6/11 9:17:18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