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刘 涛
基于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
四川省蓬安县杨家镇中心小学校 刘涛
摘要:基于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要向着有效教学而奔,就必须创新实践,避免盲目说教,在激趣基础上,强化道德认知,促进学生情感认同,使他们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新课改 有效教学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在新课改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让这一学科以高效教学的效果惠及学生,让学生获得有效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能力培养,是我们推进新课改的需要,也是落实新课标要求,担当历史使命---立德树人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改变传统沿袭下来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说教形式,尽可能减少其枯燥,让学生主体性得到激发,获得最优化教育,就成为我们日常教学的重要追求。在这几年实践中,我结合新课改推进所得,谈谈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性
强烈的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动力支撑源,是学生主体性在“我要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开课便讲,使课堂进入“一言堂”模式,显然是新课改所不想看到的实践。课堂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学习,才是新课改的倡导。因此,开课激趣,让学生以最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到对话中来,才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老师们开课时总结合学生实际和内容在强化学生兴趣培养,使学生在尽快“收心”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与老师一起探索新知的发现。要知道,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又不一样,大多安排在上午第三节或下午的,在这样时间的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强化兴趣激发开始施教,否则,学生就会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所以,注重课堂兴趣激发是我们走向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而且还要创新形式,做到新颖,才能使开课乃至整个课堂都是趣味盈满。
二、提高学生道德认知,避免盲目说教
道德与法治教学担当着智育和德育两大培养任务,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重要土壤,是学生“知道怎么做”和进行道德判断的前提。而道德认知又是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更是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维持和条件。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注重知识的有效教学,以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和法治认知。传统思想教育,就是禁止性的要求过多,常常采取说教式,“这不准那不行”,学生又不知“所以然”,自然就容易忘记课堂所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看到对与错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和选择,才能够自觉地改变不良行为,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与他人交往时,并时时想到以正确的方式与人互动交往。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把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或学生行为守则寓于其中,加强学生道德认知教学,再通过具体而真实的案例融合德育教育,就可使学生在知其然中明了所以然,而且没有盲目的道德讲道说教,既新颖有趣又能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促进情感认同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仅有道德认知还不够,还需要培养学生情感认同。所谓认同,就是学生对美、丑、善、恶的心理认可,以及在内化于心中的过程中外化于形。从某种角度讲,学生知道了怎么做还不行,还需要内心有一种能促使他去做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来源就是情感认同。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在教材知识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事例,在价值判断时让学生了解美丑善恶,并在心理引发情感冲突产生强烈体验,敢于与丑恶行为作对,与美善结缘。例如,在教学“生命最可贵”时,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如果只是一味的说教,学生不仅不能感受到其重要性,反而还会产生叛逆心理。但如果我们结合例子施教,学生就可体验到生命没有重复的事实,进而敬畏生命、尊重他人、动物、植物的生命。这样,在他们内心中就产生了情感认同,并表现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实践。
四、组织德育活动实践,形成道德行为
仅有课堂上的教学是难以检测学生道德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而且道德能力的提高又需要现实平台的反复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变成所行。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性教学资源,组织课堂活动,进行情景化道德实践,让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实践能力。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小学生知道了怎么做,但经不起别人诱惑,出现我们常说的把持不住。而课堂上我们模仿这种情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现实问题,以让他们坚定自我心理,提高道德意志。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坚强的意志作基础,学生才能在道德上保持自我稳定。除了课堂上组织活动久,我们还可以结合家庭、学校开展德育活动,以便使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每个学期都安排几次学校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落实劳动思想教育;还要开展有关道德主题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结合学校德育办开展德育活动,评选德育实践标兵等。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严格规范学生的生活自我管理行为,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他们自律性。这些都是重要的德育实践活动,教学中应与此结合,让学生知道德育实践天天行,不仅在课堂。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不是仅在课堂上找有效教学的突破,还需要与学校现实相融合,才能使教、学、做紧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在知情意行上达到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叶莉,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中小学教育,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