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叶荣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龙吟镇新华中心学校 叶荣艳
摘要: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情感以至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创新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爱创新。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语文课堂中首先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的激情,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质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又如在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有位学生提出:小熊一家为什么舍不得砍树?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面是提出另外的问题: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什么?夏天小熊走进森林又看到了什么?秋天又看到什么变化?将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化整体为单一,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对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较难理解,化整体为单一后使学生容易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唤起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
二、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是属于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语文课堂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还要建立一种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因为它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课堂中应重视师生间的接触、碰撞和沟通。作为教师要公正,真诚无私地爱每一个学生,要熟悉、了解、信任、尊重和理解他们。努力使自己和各种不同性格的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对那些心灵上有创伤的性格孤僻古怪的、自卑惑和孤独感严重的学生更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护,要从点滴小事作起,小心翼翼地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逐步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同时迸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的基础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高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造性就是以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是创造之人”,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意学生的观察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接触与探究事物的本能与需要,用这种本能与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的乐趣,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苏霍姆林期基曾经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应以知识和智慧作为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口语交际”栏目开展普通话比赛,利用写字课开展“书写”比赛,让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比赛栏目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还是“识字大擂台”和“美丽的大花园”这两个栏目,在识字擂台中,我的要求是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外认识的新字写出来后,我就把它贴在栏目内,同时奖给学生一朵美丽的大红花,并把此花种进“花园内”。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努力去学习、读书,还会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去“添一添”、“减一减”或“编字谜”,同学们为此而努力,大胆地创新。这样教室里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作品”贴满了墙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果,充分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并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新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惑体验,同学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新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创造教育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5
[2]《小学语文研究》.2007年第11期
[3]《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