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推开古诗词群文阅读之门 ——浅谈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组文策略陈姣锦
“1+X”推开古诗词群文阅读之门
——浅谈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组文策略
云南省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 陈姣锦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古诗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较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等方面的难度更大,因此“1+X”群文阅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1+X;群文阅读;组文策略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明确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积累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至少背诵 194 首( 篇) 古诗文,在此基础上要提高自身对古诗词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语文核心素养则包括语言的建构和应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因此,学习古诗词,提升自身对古诗词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成了当前初中生学习的一大任务。提高诗词审美鉴赏能力,没有量的积累是不可能有质的提升,所以,大量阅读古诗词是必须条件。初中只有短短三年,如何在中考压力和紧迫的时间要求下积累古诗词,提升鉴赏诗词的水平,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
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师生可以更好地见主题,见人物形象,见写作手法,见语言特质,见作品风格……群文阅读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维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温儒敏教授指出“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而“1+X”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这里的“1”可以指课文本身,可以是文章的作者,可以是主题,可以是题材,可以是写作内容,可以是写作手法,也可以是某种观点等,“X”指与之相匹配、相关联的一首或一组古诗词。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古诗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较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等方面的难度更大,因此“1+X”群文阅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接下来,笔者主要就初中古诗文“1+X”群文阅读教学的组文策略展开论述。
一、以课文为“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都是古典诗词中的优秀篇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本特点,抓住文章的“吸睛点”,把其相关选段组成群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由一首诗的阅读到一组诗的阅读。
例如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就可以补充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等晚期作品,让学生体会她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境遇下,书写孤独凄凉的心境;还可以补充《如梦令》等早期作品进行阅读,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甜蜜幸福的婚后生活与孤苦无依的晚景相比,体会易安居士跌宕起伏的人生;再补充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这首词几乎囊括了词人一生,她人生中最重要三个阶段的生活和情思在这首词里都能找得到,“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这三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恰恰是词人创作的三座高峰。把这些词作为群文呈现,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就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学习内化为“李清照词”图示。
有的课文语言凝练优美、情感细腻动人。在讲授《〈诗经〉二 首》(部编版八下)时,以同样出自《诗经》的《击鼓》《桃夭》《君子于 役》《硕鼠》组成群文。学生在深情诵读中领略诗歌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和真挚热烈的情感美,诗人对爱情的吟唱、对征人的思念、对剥削者的愤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带着这些情愫,学生在《诗经》中徜徉。
二、以作者为“1”,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部编版教材选编了不少优秀作家的名篇名章,但单个作家的选文数量有限,且大多分散在各册教材之中,如果将同一作 家的多篇作品组成群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作者写作风格、语言特色、情感倾向等的整体把握,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初中古诗词作者中,李白、杜甫、陆游、李清照、辛弃疾等各个朝代的著名诗人,每一个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写作风格都有迥异,这就为我们进行议题选取提供了选择性。我们可以选择同一诗人,依据他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群文阅读研究,打破单篇诗词作品所体现的特定思想感情,按照诗人时间顺序和心路历程进行设计。如以“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为议题,了解“杜甫”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在讲解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结合七年级上册时所讲的《望岳》与八年级上册《春望》进行回顾,补充课外诗《兵车行》组成群文。
通过此组群文阅读的对比阅读,学生可以在时代背景之中,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以及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的原因,梳理出杜甫一生经历的四个关键时期:
1.繁华盛唐下的豪情才子,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渴望建功立业,蓬勃向上的朝气。
2.仕途不顺但心怀百姓的杜甫,写出了“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世态炎凉,对朝廷腐败的讽刺,写作风格展现沉郁顿挫。
3.目睹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城颓败的杜甫,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苦愁思,挂念亲人,担忧国家命运的杜甫在承受着为官理想的幻灭。
4.漂泊他乡,孤苦怅然的老年杜甫,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在生活上颠沛流离,虽然饱受疾病煎熬但是仍然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奉献精神。从此组群文阅读设计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杜甫
人生经历、诗词风格,加深对杜甫所处时代诗词抒写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全面、立体而深刻的认识,避免形成对杜甫形象的脸谱化倾向,在学习其他唐代诗人时也能够联系时代背景进行迁移学习。
三、以题材为“1”,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面对相同的情景,不同的作者会触发不同的感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离别的愁云惨淡,反倒劝勉、安慰友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笔者把送别确定为“1”,“X”选取了白居易的《浦南别》、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的《别薛华》、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学生在赏析这组送别诗时,领会到这些诗歌虽然抒写的都是与亲人好友离别之际的情绪,但流露的情感却有所不同,《浦南别》是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送别后的孤寂怅惘,《别薛华》通过送别朋友感叹人生的悲凉和离别的痛苦,《别舍弟宗一》有兄弟离别的不舍,也有被贬失意的愤懑愁苦;
《送李侍御赴安西》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强烈地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志气。同为送别,不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送别诗,也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情调,这与作者的性格气质、生活态度、思想境界有关,更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有关。
面对相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不同的作者会得到不同的体会。杜牧在《赤壁》(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胜利归之于东风,认为历史英雄的成败荣辱具有偶然性,笔者以赤壁之战相关的人和事为“1”,“X”选取李白的《赤壁歌送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李白认为赤壁之战的胜败,取决于两军统帅战略水平的高低,借对周瑜的 赞美,表达自己济世救民的抱负;苏轼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戴复古在对周瑜轻松取胜的描述中抒写忧国伤时的慨叹。
通过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立场或不同角度去看待,会得到不同的见解, 这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局限,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转变思维,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四、以写作手法为“1”,提高学生赏析能力
在单篇文章中学习一种甚至多种写作手法,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是如果将一组具有相同写作手法的古诗文放在一 起学习,学生在求同思维的引领下,不仅容易发现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也更容易掌握这种写作手法。例如,《天净沙·秋思》(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笔者以反衬手法为“1”,“X”选取王维的《鸟鸣涧》、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赠刘景文》、李白的《越中览古》,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反衬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为加深学生对不同写作手法的理解,我们可以将一组以不同的 写作手法表现同一主题的古诗文放在一起赏析。例如,在讲授《次北固山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后,笔者以张籍的《秋思》、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方干的《思江南》等思乡名篇组成群文,学生在比较思维的引领下,在赏析中领悟并学习运用不同的写法来抒发感情的方法。“1+X”群文阅读的组文方法还有多种思路,无限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考验着语文老师的文学底蕴、阅读视野以及教学理念。笔者期待的是将课文的“1”,也就是我们挖掘的作者、作品、主题、题材、写作内容、写法等议题,与链接选文进行融合,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老师的点拨引导,进行化学反应,最终使得“1+X” 能够大于 1、X。
参考文献:
[1]王君. 更美语文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11).
[2]何荣香. 万紫千红总是春—关于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一点探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1).
[3]黄媚.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四个着力点,2017(11).
[4]王嵌 李贞.传统古诗词群文阅读研究.新阅读,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