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议小学数学课本例题的有效使用吴先会

浅议小学数学课本例题的有效使用

 

 吴先会    湖北省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

                      
  课本例题的编者是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出来的典型范例。通过例题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培养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思维。按照例题的表现形式,笔者将课本的例题分为如下五种基本类型,并对各类型例题的教学提出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1、概念题。它是指阐述数学概念的例题.加法、减法、比、正比例、反比例、质数、合数、……都是运用这种例题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它们各自含义的。教学概念型例题,要启发学生分析例题给定的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概括的思维,乃至从
本质特征上认识教学概念。

    2、方法型。即是规范演示某类型数学问题解答方法的例题。如:解方程的方法,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和运算的方法,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化简比的方法,求比值的方法,等等。教学这类例题时,既要讲一个例题解答的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格式,又要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某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解答方法、步骤和格式,促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完整的解题方法。能够规范化地解题,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最后针对以往学生易错之处设计错例,让学生讨论,使他们更加正确理解、掌握知识。如.教学“解方程x+8=15”时.教师边板演边讲解该例解法的具体步骤和格式;接着让学生对照例题,归纳出解方程的一般方法.即:
    第一步,根据四则混和运算关系式,用已知数表示未知数x;
    第二步,求出x的值;
    第三步,检验。
    然后.运用反例促使学生I明白怎样解答,应该怎样书写。如举出如下错例,让学生
    解方程x×4=28
        解:x×4=28÷4=7
    讨沦这样解答错在哪里?为什么?并要求他们改正过来。这样.有科于学生正确掌握解方程的疗法,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条理化规范化的解题模式。
    3、思路题。小学数学课本中关于应用题解答的例子,一般属于这种类型,它们或用线段图揭示思路.或用框图指明思路,或用提示语分析思路。教学这类例题时,要抓住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此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同时,又要通过启迪思路,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
    例如,教学“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比九月份多生产了1/3。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时,教师启发学生分析题意并板出形如例题的线段图;接着,运用“量率对应思想”和“量率对应法”,按生产玻璃箱数和分率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领悟到,把九月份生产的玻璃箱数看作“1”,十月份生产的玻璃箱数就相当于九月份的(1+ 1/3 ),求九月
份生产玻璃多少箱,可直接用除法计算。至此,学生根据“20000箱”与(1+ 1/3)”的对应关系,很快列出20000÷( 1+ 1/3 ) 的解答式,迅速求出问题的解。然后,启发学生说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先找出表示“1”的量,再分析与已知量相对应的分率。最后,可让学生做一些找量率对应关系的专项练习,以进一步掌握“量率对应法”。这样教学,克服了就题论题的做法,达到了“学一例,会一例”的目的。
    4、法则题。就是指运算法则、定律、公式等教学内容的例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这种类型的例题最多,包括探究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例题,运用四则混和运算进行计算的例题,根据运算定律实施简算的例题,依据公式求面积、体积的例题。
    引导学生探究运算法则、定律、公式时,应设法帮助他们掌握原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五年级一班买了一张红纸用这张红纸的3/7做小红旗.2/7做红五星。做小红旗和红五星一共用了这张红纸的几分之几?” 这是一道讲授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的例
题,首先结合例中图形说明把两个分数合并求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的道理,列出算式3/7+2/7。接着,启发学生明白算理:3/7是三个1/7, 2/7是2个1/7,一共是(3+2)个1/7,5个1/7就是5/7,写成分数加法的算式:3/7+2/7=(3+2)/7=5/7。随即,让学生把自己感知到的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叙述出来。
  教学根据法则、定律、公式计算的例题,必须使学生弄清例题的解法,形成技能技巧,并在运用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例如“9×37+9×63”的教学,可让学生对照例题解答进行讨论,从而明白;逆用乘法分配律解题时,先要把算式写成“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接着求出“两个数的和”,再算出这个“和”与“一个数”的积。教师设计的作业题,既要有与例题相似的习题,促使学生在类比中掌握逆用乘法分配律解题的技巧;又要有适当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从异同辨析中认识规律,合理、灵活地解题。
如:① 27×8一17×8,②75+75×99,③128×98+256  等等。
    5、操作题。即是画图、制作、测量等操作技能训练的例题。这类例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不太多见,但对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操作过程和要求的教学,进行规范演示,使学生对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能获得正确的视觉形象。
    例如:“统计表”的教学时,教师分五步进行示范指导:(1)根据题目内容确定年级栏和性别栏以及每栏要分的项目和格数,按照纸的大小规划统计表横长多少,竖长多少,再制成表格;(2)填写栏别与各项名称,示范横栏类别、竖栏类别和表中数字的填写;(3)填写“总计”与“合计”,并说明这两栏的位置与统计方法;(4)写上统计表名称和制表日期;(5)核对统汁的材料与表中填写的数字。至此,规范、整洁、美观的统计表被呈现出来,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发他们动于绘制统计表的积极性。
  

 


点击次数:35  发布日期:2021/7/8 16:03:5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