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余红彦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云南省广南县城区第三小学校 余红彦
摘要:家长和教师们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但可以养成小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习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关键词:小学生 自主学习 数学 能力
自主学习并不是老师放任孩子不管,孩子要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来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通过实施学习计划来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来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不断解决过程中的困难来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通过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促使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以下将进行简要探讨:
一、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善于控制的情感,不但不要激怒他们,还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养成自制、坚韧,习惯于平稳而镇定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学好数学;对于血质的学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不要让他们觉得无事可做,要培养他们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中养成踏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良好习惯;而对于粘液质的学生,要对他们热情、关心,不能操之过急,要留有充分的时间、机会给他们考虑问题,然后做出反应,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探究新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寻找乐趣,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他们,要给他们安排适当的数学任务,鼓励他们勇气去完成。
新教改的理念认为:教学本身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的关心、爱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公正、客观、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创设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平台,多给予学生的肯定、鼓励,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除此而外,教师还要对教材了如指掌,尽量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让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思维等,激发学生的潜在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创设情境感性的素材使学生养成理性分析的学习态度。也可以通过这种对知识探索的动机,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
数学是一门将文学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融为一体的抽象科学,熟练地进行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准确地画出图形是实现三种语言相互转化的纽带。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在画图中学数学。例如在椭圆定义教学中,课前可要求学生每人准条一块纸板,一条细绳,两枚图钉,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画。面对自己画出的椭圆,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可让学生改变绳子长度、使其:等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分别画椭圆。让学生根据画图过程,自己得出椭圆定义。这样学生对椭圆定义理解深刻,特别对定义中的一些条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营造氛围,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报什么数,教师都知道能否被2、3、5整除,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再准备一桶水,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充分落实自主学习
教师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教学的时候,要立足学生、教辅材料、课标等全方位结合,要找准切入点。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点拨学生。要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养成思维缜密、步骤严谨的思维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自学习惯,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父母需要悉心观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孩子学习钻研的兴趣。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好奇、好问,鼓励孩子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辅导孩子利用多种方式去探究,利用工具书、在网上搜索、去图书馆查询知识等,让孩子体会到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很多父母都会替孩子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这次期末考试必须考前十名”。这样的目标叫做成绩目标,即用取得的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另一种目标叫做掌握目标,即把自己是否获得新的技能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
大量的研究都发现,掌握目标的孩子比成绩目标的孩子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休息的时候也更愿意选择一些课程去学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尝试一下。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应当引导孩子选择掌握目标,应当多关心孩子“今天学会了什么”,而要少问“考试考了第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