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初探巫伟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初探
广东省五华县新新学校 巫伟辉
【摘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发展创新教学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概念不再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然个性,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起源和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解答中的乐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探究
一、创新需要从问题的提出开始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既要注重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学内容,更要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概念与公式、计算理论和专业训练。
(一)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数学和计算。数学的形式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内容是非常现实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字意识,为学生提供特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了解和体验数学的真实情况。
(二)加强提高学生数学意识,这作为新方案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字意识中,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或分析理解、使用数学,提高对数学专注的态度和思考。
(三)支持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和计算方法。通过不同的方案解决场景数学,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公式,为学生提供有问题的意境,并鼓励他们使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对空间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突出基础、普及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使数学教学向全体学生开放。因此,新课标教学认为现代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师的创新行为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技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灵活的教学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创新时应必须遵循普遍性,主观性,基础性,研究性,开放性和主动性六项原则。
二、数学教学要体现三创新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1、学生的思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为了改变只强调知识转移和填补课堂空白的教学观念,学生应参加专项学习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传统的教法在传授勾股定理时,教师往往只顾自己演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即α2+b2=c2,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写出勾股定理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去熟记和运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定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的思维往往受到一定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创新行为中,教师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2、从“知识”到“创造性思维”的传递,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谨慎使用“标准答案”或“排斥异议者”的常用表达方式。在现代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假设,表达独特的思想,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探索捷径并寻找新的创新方法。什么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在教学创新活动中,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轻松学习知识,激发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
3、全新的教师观。古代教师的角色是“说教解惑”。现代教师必须转变这一观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在适当的情况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数学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数学的活动,并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建议,可以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教师应始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数学。在创新型教师看来,学生应是多样化、鲜明、活泼的个体,在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没有个性的,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的创新行为要求在教学中突出“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热爱数学生活。有趣的教育内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以便他们能够在现实环境中发现,掌握和使用数学,并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数学传统教育,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实际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无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兴趣和效果。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它要求教师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敏感,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新挑战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培养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投影机、多媒体、视听等教学设备创造现实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能够尽可能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其有机会、有欲望不断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所以,教师要随时注意创新教育的落实,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景下通过学习数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一)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友善并更具有幽默感,这样,学生就更有勇气在课堂上表达自己,互相启发并创造新的花朵。心理研究和实践表明,自由,轻松和安全的氛围可以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教育的不民主和压制性氛围是限制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做三件事:第一,爱心与保护:教师应善于探索学生的所有潜在积极因素,并给予他们热情的爱心与保护, 包括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新质量;其次是帮助和滋养,帮助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三,发展与支持。当学生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并且非常积极时,应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步调前进,以便学生可以动脑筋思考而不是假设自己。课堂上组织数学教学,学生可以自己做数学实验。学生必须认真回答数学问题或小组讨论。因此,教师应将记忆教学转变为思维教学,不断创造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
(二)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创新行为是以发散性问题为教学出发点,激发创新思维,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些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提出问题的学生具有勇气和勇气。 揭示知识矛盾和冲突并积极探索未知心理需求的具体形式的能力。林崇德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将叙事方法转化为数学概念,多重比较,使用代表性联想,在微积分学习中多次填充问题,简化链接,简单计算,计算过程可视化、估计能力发展和初等几何注重观察、操作方便、使用关联、寻求更多变化、灵活应用知识,应用问题学习中的全局感知、使用比较、补充练习、拼写练习、扩展练习、一个问题的多个练习、一个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案,数学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自编应用题等多种形式。只有找到这些形式,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发展,多方向思考,鼓励创新。例如,运用“一问多练、一问多解、推理、反解”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发散收敛、变异和求异思维习惯。
(三)评价学生方式要创新
评价是一种测试学习质量的方法,具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并培养他们的研究动机。知识并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对鼓励的评价,并在关心和尊重的原则的基础上平等对学生进行适当和鼓励性的科学评价,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自主创新对教师评价和创新的反思,对待学习过程中有错误的学生应给予宽容、理解和礼貌,即使他们重复错误的答案,也应重新考虑在其他情况下,他们应得到确认并感到成功。有经验的教师还应注意等级评价,个人评价,与时俱进,等级要求,评估和方向。它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比以往更快更好的成绩,教师应该从学生本人开始,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在此基础的上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教育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并探索创新。
简而言之,创新行为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因素,用新的思维对待数学课堂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意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新概念,它并不固定在教学方法中,而是随着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增长,这是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探索和实践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① 李正根:《数学的和谐美》(《中学数学研究》2003年第6期)
②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③ 杜家栋 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中学数学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