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税 敏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

 

        湖北省巴东县信陵镇光明小学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时期,新的时期里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生活。因此,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德育教育内容要系列化;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德育教育的方法要科学化;建立“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实施德育教育的组织一体化;开创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合格接班人。那么,如何以事实求是的思想,更新的观念去探求问题,寻找方法,分析现状,做好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呢?本人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教育内容要系列化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通过长期系统的教育和实践才能形成的,应该像对待工程建设一样,有个总体的构思和设计。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国旗下演讲、少先队组织等,要充分发挥它们的职能作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寓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让学生的道德认识经过实践活动的验证得到不断巩固,进而深化为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针对学生普遍缺乏责任心的问题,以感恩教育为核心,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培养之恩、感谢他人关爱之恩、感谢社会馈赠之恩为内容,以情感体验为切入口,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感恩主题系列教育。一是在内容上注重继承发扬和把握导向。坚持继承传统美德和发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明确感恩教育内容,即“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和祖国、感恩同学和朋友、感恩自然”五项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二是在对象上关注年龄特点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坚持低年级抓引导、重习惯,中高年级重体验、重养成的原则,因材施教,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三是在载体上注重丰富多样和特色创新。创设“三大”系列活动,推进感恩教育。开展文化熏陶系列活动,要求学生看感恩影视片,唱感恩歌曲,读感恩文章和中华经典,讲感恩之言;开展道德评议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感恩行为进行评议,实现自我教育和提高。
  二、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方法要科学化
  要抓好德育工作,使其真正取得成效,必须要从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开始,从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做起,我认为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落实德育为首的方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纲,以《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纲要》为本,完善学校评估和教师评价制度,评估学校和考核教师的好坏重点放在育人;其二、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教师为人师表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其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内容力求通俗易懂,用身边的人或事来感染学生,寓德育与知识传授中、避免空洞乏力的说教;其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浓化育人氛围;其五、协调班主任、少先队组织等的关系,相互配合,不能单打一,孤军作战。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学生需要差距大,甚至格格不入,常常把一些合理的要求和正常需要当作歪门邪道,怀疑多于信任,责怪多于引导,不适当的管头管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对着干”。这说明德育方法重传递,轻思考, 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在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对于假、大、空的政治说教早已深恶痛绝,如果仍以传统观念来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显然是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能从现实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关心他们的利益,合理满足他们的需求,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考虑到一般性又照顾到特殊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工作做细做具体,通过这样的方法创新,新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行开放式教育。因为传统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德育工作才见实效。
  三、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实施教育组织一体化
  在知识经济成形的新时期,学校德育这一作为培养少年一代的灵魂工程,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方法需要扬弃和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一起动员、协同作战,真正做到教育组织一体化。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网络。要切实搞好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动员全社会大力配合,形成良好的态势,必须把学校、家庭、社会连为一体,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同频联动,形成合力时,教育才能彰显其魅力,才能取得最佳收效。
  (2)建立教育阵地,拓展教育空间。社会教育阵地是实施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空间,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每逢节日,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活动,扩大对社会的宣传效果。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作安全法制专题讲座,让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校内常设专门的安全法制知识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内容,组织收看教育专题片,定期组织知识竞赛、手抄报和绘画比赛,并以“珍爱生命,健康发展”为主题多次进行地震、火灾、拥挤踩踏等逃生演练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学校长期坚持心理辅导教育,关注“问题学生”,每周设置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打开学生心结,促其快乐成长。

 

 


点击次数:9  发布日期:2021/7/28 8:15:1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