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蒋 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蒋  倩      贵州省兴仁市第七小学

【摘要】 在实施课改的今天,特别是开展“271”优质高效课堂以来,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追求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从以前的关注形式到今天的注重内涵,从以前的关注表面到今天的关注实效,从以前的明白事理到今天的情感教学。扣住课题质疑,明白事理。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情感。抓住关键探究,合作提高。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体会情感 关键探究 合作提高。;

【正文】

随着“271”高效课堂的深入,以及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型方式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注意教给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涵的方法,让学生能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并逐步培养其阅读能力。在实施课改的今天,特别是开展“271”优质高效课堂以来,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追求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从以前的关注形式到今天的注重内涵,从以前的关注表面到今天的关注实效,从以前的明白事理到今天的情感教学。那如何教会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课文的内涵以及表达的情感,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

一、扣住课题质疑,明白事理。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和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概括。我们在研究教材时首先要品读题目,有些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的主题,还暗示了行文的线索,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为此,我就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明白事理。

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题,后质疑:“大家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提出了质疑,王向荣第一个站起来说:“谁虎门销烟?为什么虎门销烟?”刘晓凡提出:“老师,在虎门是用什么办法硝烟的?”他话音刚落,鞠明皓又说:“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切入课文重点的重要问题。因此,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紧扣住这几个问题不放,由此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前因,而且知道了虎门销烟重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而感受到他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与爱国精神,明白了我们要远离毒品并热爱自己国家的道理。

二、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情感。

教学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去细细品读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品读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优美词句,我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同时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进一步感受内容蕴含的情感。

如教学《泉城》这篇课文时,赏读四大名泉段落时,先让学生品读描写泉的优美段落,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再次品读感受泉水的神奇美。学生很自然地找出了文中的比喻句与排比句: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水面上来。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学生找到这些句子也就抓到了课文的重点,这些重点句子不需要老师在那里精讲,只要让学生看着图片(到过泉城的再回味着自己的印象),去细细品读这些句子,品读过程中也就感受到了泉城那独具特色的美。

再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时(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到过这里),我也是让同学们抓住自己喜欢的句子仔细品读,然后通过多媒体手段让他们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在欣赏的过程中再去细细回味着自己朗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九寨沟这个“人间仙境”“童话世界”,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这样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品读就能达到我们教学目的。

三、抓住关键探究,合作提高。

“271”优质高效课堂提出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共生存。 能自主,还要学会合作。因为学会合作是做人做事的基础。这样,实际上是把合作精神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中,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口,共同参与语言实践,从而发挥个人长处,同时使学生互助弥补,相互启发,相互点拨。

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生活故事。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但课文并没有详细地讲解。为此,在课堂上我就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能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条“鱼”的理解。”这个话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他们在小组内就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最后我还让大家站起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吴铭远很难为情地说:“老师,我因经不起魔鬼玩具的诱惑,在没有经过邻居允许的情况下,私自把邻居家的玩具拿到自己家里去玩。”张文新也红着脸说:“有一次,我与父母去超市,有几种蔬菜与水果晚8点后打5折,当时就想,8点以后新鲜的就没有了,不如现在就拿。于是我提前拿好,在那里等待着打折时间的到来。我没有遵守规定。”宋玉杰也鼓足勇气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上学期,我们班评选优秀班干部,老师说民主投票,但我——我——我对名誉看的很重要,怕评不上,就私下里拉拢同学们帮我投票,我违背了原则,做的不对。”……经过同学们这样一谈,大家对此句中“鱼”的深层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摆正师生关系, 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式。我们教师要把这种新思想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从而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每一课的知识特点,去努力营造教学意境,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更加扎实有效,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的学生也就会真正成才。

 

 


点击次数:14  发布日期:2021/7/28 8:16:06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