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阚雷力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云南省曲靖宣威市第八中学 阚雷力
【摘要】高中新课程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的问题环境。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形成课前生问、课中探问、课后延问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本文分析了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并探讨其应用。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方式,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线的一种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将知识内容贯穿至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学习、思考相结合,留给学生充足的分析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1]。
一、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师多以理论灌输和实验演示进行教学,将化学实验相关的知识、技能通过讲述的方式传递,整体课堂氛围显得沉闷、枯燥,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而问题式教学法利用了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感,通过设置有趣、有价值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揭露学生认知过程的矛盾,激发学生对疑问的解决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问题式教学起于问题,围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同伴、老师交流讨论,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在“问”、“答”之间,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
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传统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都通过强制性的记忆将所学化学知识纳入自身知识体系中,颇有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主动学习意识。而问题式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理解性记忆,将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
二、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设问激疑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学生原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的知识点,让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教师应以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置疑问,展开问题式教学,让学生由原有相关知识链接到新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疑问,揭露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例如:在“铵盐的性质”一课教学中,教师采取问题式教学法,先通过回顾以往学习的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以新旧知识连接点——氯化铵,设置疑问,提出问题,如:实验室制取氨气时,用硫酸铵、碳酸铵等物质是否可以代替氯化铵?,通过这样的疑问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2、设计新颖别致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好奇心、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意识,自主探究新颖别致的知识内容。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诱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应根据有趣的实验现象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通过铜片、锌片以不同状态插入稀硫酸的实验,结果大不相同的现象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思维。
3、有意识引发争论,加深学生印象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需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法,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可能出现措错误,且其中会有一些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共性错误设置疑问,引发争论,在相互辩论、探究中认识到错误发生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避免相同类型错误的再犯。例如:在两种强碱溶液混合后酸碱值的计算中,学生难以抓住问题实质,在演算过程中得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通过对争论的破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有利于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转变学习状态,习惯自主探究过程中。问题式教学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陶雪艳. “问题引导—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李华凤.浅谈高中化学“问题式教学大课堂”之情境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04):58-59.
[3]李隆武.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尝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1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