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刘景芳
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建省闽清县第一中学 刘景芳
阅读是高中阶段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中,思维品质已成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然而,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阅读教学碎片化、模式化、表层化,或阅读教学仅停留在阅读技能 skimming 和 scanning 层面,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等。培养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思维能力是当下和今后一线英语教师必须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马正芳 2013)。因此,在当前紧锣密鼓的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线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并探究文本语言的内在逻辑,以语篇文本为载体,进行一系列的合理解读,在习得语言知识、强化语言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本解读意味着分析语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抓关键词,提炼并归纳主要信息、推断隐含意义、批判性分析等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文本,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感悟情感、分析结构、 梳理文脉、品味语言。
二、文本解读与思维能力的关系
著名哲学家张全新提出并论述了语言空间与思维空间的维向转换规律:语言文本教学是由语言空间向思维空间的转换过程。语言文本教学不是简 单的重复文本语言,而应该是由语言空间向思维空间的回复。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文本教学中,重点解读显意识的语言所蕴涵的潜意识的思维智慧,把文本语言的教学过程变成开发、提升学生思维智慧 的过程(李红 2015)。
三、课堂教学实例探究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阅读部分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festival为例。
(一)读前热身,开启话题思维
本单元中心话题是“节日与庆典,让学生看一段视频,观察课文中插图,学生一边浏览插图一边思考:What festivals are the pictures about ? How do you know? 接着学生分组讨论与家人共度的节日,并简要记录以下信息: Names of festivals, Reasons for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 .讨论完毕,先请一组学生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它组代表补充还没说出信息。
教师在设计读前活动时还可以采取竞赛游戏、“ 头脑风暴”、图片、音乐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开启学生的读前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读前“ 热身”活动,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提出一定的问题或布置相应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目的观看或聆听,实现自然、快速导入阅读话题的目的。
(二)探究标题,提升预测思维
在适度的读前“ 热身”、自然导入相关话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文章标题往往是文章的核心,是用最简洁透彻的或寓意深刻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旨。学生通过文章标题可以迅速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解读与探究,如分析文本体裁、措辞及文章主题等,培养学生的预测思维能力。有的标题简洁明了,学生能够轻易地猜测出文本主题;有的标题含蓄内敛,学生无法轻易地解读其含义,需要教师适当设置问题,巧妙埋下伏笔,待到解读完文本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标题含义。根据这篇文章标题——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 所以笔者设置了以 下问题引导学生:1 .Underline the key word of the title : why celebrate festival, 2. Can you guess wha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is?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 题”发挥,结合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关注标题中关键词,推测关键信息或行文线索,发散思维,合理想象,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验证、修正预测,从而使学生始终围绕文本主题开展分析、推测、验证假设等批判性思维活动。通过标题预测文本 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某种期待和渴望去。无论学生对文本内容预测的对或错,都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梳理文本,提取关键信息词,构建逻辑思维导图
走进文本,感知整体,找准切入点。文本梳理首先要求学生概括各个段落的主旨大意,分析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其次分析文本的整体构思,即全篇的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词,构建思维导图,把复杂抽象的文本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效地推进对文本的整体理 解,即“ 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本篇文章首段和尾端都能直接找到答案,但作者在每一段的字里行间还隐含人们举行节日和庆典仪式的原因,因此教师按照文章特点等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仔细揣摩和细节,尤其是这些细节与主题意义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
(四)设置问题链,感悟情感,鼓励批判性思维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抓住主题、主要信息、分析问题和语言特色,还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解读,即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阅读过程正是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分析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对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和批判性评价。 批判性思维本身是一种高阶思维过程,需要层次分明的问题铺垫,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问题链 ,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深层涵义后,再指导如何评价文章,并能用推理、分析等批判性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开始质疑:如:Unit 2 Morals and virtues 关于林巧稚的一生,设置了一张表格包含这些信息:her important events ,her choice, her qualities, supporting details .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关系。应让学生重视文本解读,要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任务的设置,融合各种思维训练,如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等;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鼓励的方式,为课堂植入“ 思维细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利用英语学习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