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反思朱兴严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反思
云南省曲靖宣威市第八中学 朱兴严
内容摘要: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政治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反思;课堂教学
新课改在全国推行,是中国教育的突破,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有效的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在新课改的改革中教师走在了最前沿,无前人经验借鉴难免会产生一些偏颇,导致课堂教学走向误区,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
“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何谈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二、由“满堂灌”到“满堂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一种形式,任何的形式都要取决于内容。有效、生动、引人深思的提问会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升华认知,引起学生深入探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有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学生主体地位”“思维能力的提高”等于“学生能回答问题”。片面的认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所以在政治课堂上提问原本在书上很明显的答案,或者用齐答的方式一遍遍重复课本中现有的定论。这种做法只是维护了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知识,左右学生的知识取向,集中精力以记忆为主。于是,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新课程中的“满堂问”。
三、“洋葱式”课堂教学
“洋葱式”课堂教学,即如果我们将教师的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换句话说,只见各种形式的轮流上场表演,不见真实的教育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因此,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这样才能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活动形式化、泛滥化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可以肯定的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教学活动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应该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但是,教师容易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中活动越多越好,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基本的模式是:活动——讨论——发言,或者举几个没有经过仔细筛选的案例,或让学生表演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
新课程强调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开展小组活动,师生共同探究,但是这只是为了辅助教学,高中生毕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思想日趋成熟,思维也愈加深化。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论文发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应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而严肃的氛围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式为内容服务,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求知的教学氛围,获取新知,锻炼能力。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师能够脚踏实地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高中政治教师要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