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王丽君
直面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王丽君
(特警学院基础部信息技术与科技教研室)
摘 要:社交网络在信息社会中被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负面影响。本文就网络欺骗、网络暴露、网络求“存”、网络“疾病”和网络泄密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希望给使用者带来提醒和帮助。
关键词:社交网络;负面影响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是利用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网络关系的一种应用形式,是网络用户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传播的应用平台。国外的诸如facebook、twitter等大规模社交网络平台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0多亿,而国内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平台活跃用户也升至10多亿。社交媒体作为信息时代适应人们新的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新媒体,已经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带来促进交流、拓展人脉、增强自信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网络欺诈层出不穷。由于网络社交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社会关系都被淡化了,人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所以不法分子充分利用这一点,加之人们的警惕和安全意识的淡薄,致使网络欺诈事件层出不穷,有的人被欺骗了钱财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有的人被骗了情感和时间,久久不能从伤痛的阴影中走出来,回归正常生活。
网络暴力屡见不鲜。 SnapChat 和 WhatsApp 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让网络暴力的言论和图像得以迅速传播。而在 Facebook上,青少年被霸凌的概率是其他社交媒体的两倍。虽然每个社交平台都有反对网络暴力的相应政策,但 Bullying UK 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 9 成的年轻人表示,当网络暴力发生时,有关方面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发帖跟帖,助涨的事态的蔓延;有些人更是专业的“网络喷子”,诋毁被人的同时从中牟利。
网络求“存”每日重现。网络上“拟态的自我”碾压“真实的自我”, “刷存在感”天天上演,社交网络成为民众展示自我的平台,生活细节、日常点滴、吃喝玩乐、时时心情等等内容全方位、无死角地展示于深不见底的网络中。炫耀之风悄然兴起,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很多人为得到粉丝和好友的关注,不断更新自我信息,高转发率和高评论率是他们的“期待值”、“幸福点”。为吸引眼球,更新的内容越发倾向于猎奇性、低俗化。虚荣、自负、傲慢等性格的弱点被放大,谦虚谨慎的良好品格却越来越被弱化。
网络“疾病”愈发严重。社交网络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易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漠不关心,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等问题,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严重时会导致人性的丧失和异化,出现一些反人类的极端事件。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所谓“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行有所不得,反求诸己”,炫富、炫成就、炫幸福者渴望关注的心理得不到满足会焦虑、情绪低落,在享受目光和承受失落之中似乎变得更加敏感脆弱、虚荣落寞,原本健康的心理变得扭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势越发低龄化。
网络泄密层出不穷。一方面,社交媒体为不法分子贩卖精准信息提供数据;社交媒体涉及的个人隐私细致入微,不仅身份证、住址等重要信息在齐列,更有甚者包括个人爱好、饮食习惯、日常生活规律一应俱全,精确了解个人详细资料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为敌对分子进行策反提供平台;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策反、窃密等活动从未停止过,他们利用社交媒体的应用多、覆盖广的特点,策反钓鱼涉密人员,获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情报为己国所用。
存在即合理。社交网络一方面给互联网用户提供了虚拟世界里沟通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交友、展示时也存在上述风险。作为亿级用户的一员,我们清醒的认识其不利方面,慧眼识别、慎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