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及其方法黄 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及其方法
黄 云 湖北省宣恩县民族实验小学
摘 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朗读;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的深入思考。
一、会文切意话朗读
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通过朗读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
二、剖析心理看朗读
1、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
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朗读能帮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
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4、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道,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
三、入境入情练朗读
1、入境——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
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
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那么如何“入境”呢?策略许多,在此仅举两例。
(1)、明理“入境”
所谓明理朗读指导法,即是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的方法。运用明理性朗读指导法,关键是让学生明理,然后再进行训练。实践证明,明理性的朗读导法,是小学语文朗读练习必用的方法。因为语言的精妙,内在的韵味,只有在酌中才能入情,在赏中才能感受,最后,才在读中品出味道,在读中流露真情。
(2)、激情“入境”
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另外,教师的引读、范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2、入情——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之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
(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
(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3)、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
(4)、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
(5)、速度。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论基础也就在于此。其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的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