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潘群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小良镇那庄小学 潘群凤
摘 要:最好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乐之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做法、途径上,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语文浓厚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满足学生自我欣赏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鼓励性语言;新异刺激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兴趣重不重要?重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如何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爱好。还有,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家歌德说过的“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无不都在揭示着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研究如何教学生学好语文,应该从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开始,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心底里热爱着语文学科,那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就能自主学习,主动合作,积极探究,这样,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担忧还会有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教师自身对语文浓厚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生心智还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受迁移和感染。而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或名家名作,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不断地挖掘出有新意的见解,在讲课时自然就会结合实际,展开联想,巧设悬念,极大地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年头不短,经验告诉我,当好一位语文老师,首先——也是极为重要的,就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因为“语文”,它是“语言+文字”,是“语言+文学”,也可以是“语言+文化”。作为一门学科,语文综合性很强,正如作者耿霞在在其论文《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中所言:“(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琴棋书画,天文地理,世态万象,无所不包,无所不容。”①所以,作为语文的执教者,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不说全知全能,但应知之甚多,尤其是基本的文学知识必不可少。就譬如我自己,我的一大爱好是看书,什么好书都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能旁征博引,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这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如开学初,我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讲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非常生动,加上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在接下来担任他们的语文教师,时刻关注他们,随时准备着“用典”,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惰性时,我用《淮阴候列传》的故事激励他们,淮阴候韩信是个非常有才能的军事家,但从小受尽侮辱,在项羽手下当士卒时也总是被人瞧不起,但他不甘心,后来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被刘邦所赏识,因此成了大将军。这是一个激励学生勇于面对挫折的好故事。当学生因看电视、玩游戏而没有完成作业和练习,甚至“吐槽”作业和练习占用了他们的课余时间时,我跟他们说“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他们子贡倦于学,找到老师孔子提出“愿有所息”的要求,孔子告诉他“生无所息”。这是一个劝勉学生清醒理解生存意义的好故事。可见,语文教师要想把语文课上好,首先自己要多读书,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用自身形象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语文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善用鼓励性的语言,满足学生自我欣赏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自我满足是人的基本需要和最高期望,人处于自我满足状态时就会精神愉快,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就会特别强。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善用鼓励性的语言,重视发挥“良言一句三冬暖”的语言效能,积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声情并茂,形象性、生动性、欣赏性、陶冶性是其主要特点,“情感”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桥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可以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从而主动地配合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要求学生用美读法(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方法)来读这篇课文,刚开始,学生怕读不好,不敢举手,于是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老师早就听说广西桂林,是山美水美的好地方,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可惜老师一直没有机会去欣赏。今天,机会来了,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桂林山的神奇和水的秀丽,哪位同学愿意当当导游?”这样一来,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我趁机给他们分析导游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讲话的语气应该怎样温和而富有吸引力,应该怎样具有广博的知识等等,然后让“小导游”竞争上岗。就这样,我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假如我们能将这种语言艺术一以贯之地施之于语文教学中,学生就会对语文朗读和参加其他的语文学习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把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一种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想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尤甚。语文教学的特点是灵活、富有变化,它可以根据文体特点,也可以根据教师风格变换教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变换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撩拨”学生的这种本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消除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和厌倦情绪。如,引入课文时,可用故事导趣法,可用旧新交接法,可用直奔主题法,也可用问题悬挂法,这种富有变化的导课,可以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再如进入精讲部分的教学后,根据教材特点,可以用讲解法,帮助学生分析其重难点;可以用讨论法,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也可以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运用“解放法”(根据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思想自行编撰的说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各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等等。再如到了课堂教学时间走近尾声的总结阶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情况灵活选用、机变创新,既可以用自然式结课,也可以用总结性结课等等。总之,教学中运用新异刺激的手段,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紧紧扣住学生心弦,让学生达到“身在曹营,心也在曹营”的效果,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会与日俱增。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在教给孩子某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先要让他产生兴趣,这样,接下来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比较自觉地去攫取知识,发现新知,从而为自己在学习中打造出不断进阶和升级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绝对不止于本文所记述的几种,尚有更多的,需要语文教师去实践、开发。
注释:
①耿霞.“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快乐阅读·经典教学 000.003(2012):27-27.
参考文献:
[1]邹健著.小学语文从教笔记[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
[2]石学花著.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