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整理复习课目标达成的路径探寻刘 玥
小学数学整理复习课目标达成的路径探寻
昆明市西山海青外国语实验学校 刘玥
摘要:要使数学整理复习课快速达成预期目标,我们应针对学情和班情,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通过激趣、分小组活动和全班交流等创新路径去探寻有效整理复习的育人追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整理复习课 目标 达成 路径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继新授课之后又一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内化、形成技能的教学课型。这种课型的目标与新授课不同,不再强调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而更讲究学生数学现实,基于“发展区”而施,以进一步理解、巩固,为前提,在整理中梳理已学知识,在复习中形成技能,实现现有知识与先前结构进行合并,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知识单元结构为课型目标。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一章节的整理的复习课为例,我们探讨这类课型达成目标的实践路径。
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维度中的概念,二者没有直接关系,但从现实来看,二者又有着很强的联系。一个探讨图形面的大小,一个研究图形边线的长短。本来联系不大,好区别,但在学生眼里,这二者是相似的,还很难区分。其原因在于这二者都几乎在同年出现在学生视野中,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直观性不方便区别认知,导致他们理解上难,区别上更难。因此,我们如何上好这一堂整理复习课,使“夹生饭”不再影响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计算。
然而作为一节复习课,在将预期目的完全实现,高效达成,如何设计,合理安排,既不枯燥乏味,又不重蹈覆辙地一味做题,所以怎样将这节课上出新意,达到很好的效果,成了我思考的重中之重。
【思考一】确定什么样的目标?
【学情分析】: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教学针对性,开展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在一年级数学教材上学生就通过学习已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了,但周长概念的建立是在三年级上期的事,虽然当时也是以难点来进行教学解决的,但没有面积概念的影响,问题解决时也没有面积诸来搅和,学生还能正确解决一些问题。但到三年级下期,面积概念的加入,学生一下子就难以理解周长算什么,面积算什么了。这时原来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正方形的,现在也由于混淆而找不到方向了。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必要用单独一节课来加以区分辨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面积和周长,能正确使用公式来分别长方形、正方形各自的周长和面积。
【路径解决】:根据学情我在实施中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个对比,两个培养):1、对比复习,利用多媒体标出周长和面积所指的不同,前者是线,后者是面。 2、对比复习,线的长短和面的大小的计算方法,总结一般方法,即牢记公式。 3、对比所用单位。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辨析认知能力,发展分析、归纳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思考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 班情现实:现代课堂应该是有兴趣浓烈的课堂。无趣不学习,小学生尤其如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善于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增强课堂趣味化,使教与学都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学生积极性爆棚,进而充分发挥主体性,那我们教学就有了人脉支持。
回想以前的复习课,无非就是让孩子首先回忆出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再开枝散叶到细小的知识点,然后就是归纳总结完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结构图,最后就是进入分层次练题阶段,整个过程肃然无味,而且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复习课无关紧要,爱听不听的状态。为了改变以前的状态,我作了以下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让学生“兴奋”起来。
【解决路径1】兴趣导入
上课伊始,便可用情境创设方式以打开引入:“生活中,常常有很多精彩需要我们记录下来,特别是那些难忘的瞬间。记录这些瞬间,现代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那就是照相。这儿,我有好几张定格美好生活瞬间的画面,同学们想看看吗?”当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到“想”时,新课就这样开始了。这样的兴趣导入,既自然又有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和兴奋点以施教,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瞬间就被调动起来。这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该班今年上期的全班照合影。学生们看到后激动不已,纷纷七嘴八舌,沉浸于其中。接着,我又提抛出一个问题,要想把这样的照片加一个木制相框,再在其面上加一张玻璃,你看,根据这些信息,你需要做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迅速沉浸在思考中了。就这样,导出了整理复习的课题题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解决路径2】创新环节
接下来,孩子们在我特意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活动流程。
一、首先分小组活动
要求:1.人数:(四人)小组活动,教师提供材料(照片一张)
2.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
3.收集问题并分类(周长问题一类,面积问题一类)
4.小组内解决问题
5.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 |
定义 | ||
计算方法 | ||
常用单位 |
6.提一个生活中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问题,并解决。
二、全班交流反馈
各组派一个代表汇报小组成果。
整个流程让孩子们自主的学习,完成了:1.复习周长和面积的定义。 2、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区别周长和面积的异同。 3、总结求两种图形求周长和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 4、区分二者所使用的单位,即长度和面积。 5、最后探索拓展,解决“相片中”的数学问题。 6.自我提出生活中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问题,并解决。
这样的教学,整个过程自然轻松,孩子们乐在其中!整理复习课作为一种常态剂型,要让这样的课型具有新的教学意义,发挥新的育人作用,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拓展教学路径,使其目标在又快又好的实施中完全向预期方向进发。
参考文献:
戚洪祥,目标导向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