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张 云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陕西省洋县青年路小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学生一切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一年级学生,他们小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同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等等,针对他们的这些特性,下面我将从课堂组织、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创新培养这几方面入手,探索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问题情境能打破小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具挑战性。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在课堂上与教师产生和谐的共振,焕发课堂生命力,探究兴趣浓厚。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诚然,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能消除学习上的疲劳,思维处在惊奇、猜想和期待的最佳兴奋状态,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做了铺垫。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教师出示大屏幕,精彩的祝寿场面。“同学们猜猜看,今天的老寿星是谁呀?”“对,小动物们今天为老牛伯伯来祝寿,他们在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猜一猜今天来了多少种小动物”?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猜测着。”“你们能数出来参加老牛伯伯生日宴会的每一种动物有多少只吗?他们给老寿星带来了哪些礼物”,然后,根据颜色的不同把鲜花进行分类数一数。小组合作,组长分工,记录员记录。学生们用手指着,有的组还争论,课堂活动很愉快。大家统计完毕,小组汇报结果,学生不断提出见解,在问题的引领下,教师带领学生探究统计的意义,令学生耳目一新。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探究:“老牛伯伯为招待小动物准备了很多水果,有水蜜桃、大红枣、苹果、香蕉、葡萄……这么多小动物,每种水果需要买多少个”?请大家帮助老牛伯伯想办法统计一下吧。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分类方法进行统计,生生互动,教师运用情境巧妙地把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把问题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归类能力。

二、开展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

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所授知识“给予”学生,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提高其对知识的记忆效率,也能为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打下基础。

比如探讨数学问题:某小汽车每小时可以行驶160公里,该汽车昨天一共行驶了300公里,今天一共行驶了2个小时,请问该汽车这两天一共行驶了多少公里?这样的数学题里设计乘法和加法的,教师可以利用合作的教学J庸境,把学生按照成绩遵循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分层次的分组,让学生在组内再进行分组,有的小组成员可以对加法进行运算,有的成员对乘法进行运算,最后再结合在一起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膜式不但使得学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洲目酬导班集体更加和谐融洽,学生们可以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更加放得开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思维也会更加灵活,效率会更加高。

三、打破教学常规,培养创新能力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过去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这样一来,不但扼杀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积极性,对学生以后智力的发展也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允许在解题过程出现多种解法,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思维定势会严重地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只有突破定势,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高年级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要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全部学完,这就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可不按常规的步骤去解答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大胆尝试,选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如第十一册的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一件工程甲单独做要8小时完成,现在由其他人先做这项工程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甲完成,还需要多少小时?”按照刚学完的“工程问题”的解答规律,根据问题可以想出用剩下的工作总量÷甲的工作效率,即“(1-?)÷?”,但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让学生观察讨论可以得到“一项工程完成了三分之一,剩下由甲完成的是这项工程的三分之二,也就是他完成全工程所需的8小时的三分之二,即“8×(1-?)”,这样一来计算简便了不少。

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日后学生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总之,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点击次数:58  发布日期:2021/10/7 11:05:4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