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方略浅析马小丽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方略浅析
四川省仪陇县度门小学校 马小丽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勃,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初中阶段具有极大地活动性和好奇心,而巧妙地设疑,正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开启学生的思维。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尽可能的新颖、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在认真落实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加工,抓住合适的契机,并具有技巧的提出。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就可以在开篇的时候满怀激情的说道:“一想到春天,眼前和耳畔就仿佛出现了阳光明媚、绿满天下、轻轻鸟鸣的画与声相结合的景色,请同学生闭上眼睛自己想一想你们自己的春天。春是多种多样的,贺知章笔下的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朱熹的则是’万紫千红总是春‘,那么朱自清眼中的春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下面就让我们来自由朗读一下课文,看一看他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天的。”像这样富有感情而巧妙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沉浸在对春的想象之中,更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难度适中,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抓住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设计的提问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还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使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找到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对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
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一位教师在上课一开始想通过提问来导入新课:“同学们见过雪吗?它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气无力地回答:“白色的。”这位教师原本想通过提问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很显然,这个提问并没有多大的价值,也未能使导入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发挥提问的作用和价值,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掌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提问的内容要具体、明确、清晰,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教师直接问学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大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可以化难为易,设置几个有层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逐步解答小问题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而且他们的思维也被激活了。
三、理清思路,提高学生感悟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一般应坚持让学生自己回答。如果提问了几个学生,学生的回答不得要领,就急于“代疱”,那就失去了这个问题的提问价值。当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得很不全面,或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准确地判断学生认识的误区,帮学生理清思维,诱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并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最后做到田“点”达“悟”。当遇到学生固执己见、偏执一端时,更要循循善诱,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帮学生找出认识上的误区,排除障碍,作出正确的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当导演角色,戏还要由学生主演。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期间可以做一些“煸风点火”的工作,以激活争论,使问题在争论中越来越明晰,最后让学生得结论,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故乡》时,教师可以用趣味性的问题导入课程将学生带入到本课的情境当中: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怎样的情感?你们是否可以对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同身受?你觉得自己的家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哪些让你感叹之事?这样的问题生动有趣,结合教材内容主题紧密相关,还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可以将学生顺利的带入到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鲁迅作品和情感主题的掌握水平。
四、引导探究,提升自我素养
探究性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创设中的重要特点,即学生通过自主展开的语文学习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拥有语文实践应用的能力。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问策略的探究性主要是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的设置中,其必须能够让学生创新性的展开思考,而不是展开书中内容的照搬回答。
如在初中的课外书目的阅读要求中,其中《边城》是重要的一本,教师主要是实现学生的引导性教学,而非是在通过名著导读课堂教学活动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在该文本的最后,天保去世之后,傩送离开凤凰的时候,翠翠是否能够等回他,为什么呢?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并且分组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基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问题的探究。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再也不会是对重要情节死记硬背,片面的理解整个文本故事。而是能够深入的挖掘,实现自主性的思考,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是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配合教师学习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保证大家共同学习,全面提升自身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