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实践与探索蒋桂平

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实践与探索

蒋桂平     湖北省恩施市江城希望小学

      要:通过小学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活动课 语文素质 趣味性
  教研室制定的《小学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施方案》指出:“通过小学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句话至少包含了以下三点:①语文活动课的地位: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是同课堂教学并行的语文教学的另一翼,不是可有可无的放羊式的课外活动。②语文活动课的原则:趣味性原则、学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③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语文的稳固情感;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构架起丰富的科学合理的语文知识结构,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遵循趣味性原则,促成乐此不疲的境界。一年多的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语文活动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语文。主要表现有:
  ①语文活动形式多样,较适合小学学生的好动、好奇心理。②语文活动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③语文活动立竿见影,成功感会使学生增强信心。④语文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一点,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我们自从开展成语连锁填补、寻找广告错别字、书写比赛、标点趣谈、课外采访等语文活动课后,学生们一直都保持着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前课后,上学放学,你问我答,好不热闹,真是获益匪浅,而且乐此不疲。
    二、遵循学科性原则,促成一箭双雕的境界。语文学科的性质,最基本的有两个:基础性和工具性。基础性,一般是指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工具性,一般是指交际功能,具体说,就是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语文活动课要突出学科性原则,至少要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知识的应用两个方面。所谓“一箭”就是语文活动课,“双雕”就是指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一箭双雕”,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要学到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语文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在身体力行中把从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联系实际,发展语文应用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把语文活动课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门正式课程,是同语文课堂教学并行的、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课。语文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等。在语文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技能,发展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把它同语文游园活动区别开来,游园活动是以游乐为主,活动零碎不系统,目的不集中,而语文活动课是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围绕某一语文知识范围开展,重在学习和应用。语文活动课虽然也强调趣味性,但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
  三、遵循实践性原则,促成真知灼见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强调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里强调的无疑是实践性,自己来做,在做中自己学会。语文活动课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身体力行,强调的就是实践性。要在语文活动课中,使学生有真知灼见,就必须让学生“三动”:动口、动手和动脑。动口,就是让学生亲口说说,在说的实践中学会说话,善于说话,提高说话的能力。在训练学生的说话技能时,要讲究语文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应付自如的说话能力。调查汇报、答记者问、新闻发布等,可训练学生说话的准确度、简洁度和条理性;讲故事、演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鼓动性;辩论、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敏捷度、中肯度;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遵循自主性原则,促成无师自通的境界。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中,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例如,办手抄报,让学生几个为一组,自己组稿,自己编排,自己抄写。这样,有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办好后学生就有欣慰感,兴趣就浓。再比如通过比赛,在比赛中对照别人,听老师评说,就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样,经过几次实践,在办报中自己总结,自己纠正,自己积累经验和办法,手抄报就会越办越好。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中,还应该让学生“主动发展”,发挥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因为学生个人的专长和突出的个性,往往会使学生善于把某方面的工作做好,善于把某点知识学懂。例如,在演课本剧的时候,我往往让喜欢编剧并且会编剧的学生执笔编写,集体讨论定稿;让会当导演的学生选拔演员、排练;让一些喜欢“评头论足”的学生当演员和评委,让他们来评价剧本和演出,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对课本剧的编、导、演和评的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还应该侧重于授之以渔,导之以法。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教与导,而应该是加强教师的教与导,并在教与导中授之以渔,导之以法。例如采访活动前,教师应该教学生怎样采访,怎样提问,怎样记录,注意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采访中自己学会采访。

 


点击次数:12  发布日期:2021/10/31 16:40:28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