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教学柳松香
浅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教学
柳松香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西湖小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让学生积极思考、感悟,是每个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把自己的教学探索总结一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开展体验性阅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认知和体验学习,体验性学习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在亲身经历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传统的对知识技巧的分析与灌输截然不同,是让学生用活的方法学习文本,学生在理解、创造、构建、体验生成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对于邱少云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直至牺牲的崇高内心世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为了使学生体会到邱少云的内心,可以采取设身体验的引导方法。①画出关于邱少云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的句子。②把句子中关于人称的词换成“我”。③就像大火烧自己一样体会着读有关句子。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的学生说:“我越读越觉得疼痛难忍,但千万动不得。一动,整个部队潜伏了一天的艰辛就白费了。”有的说:“我越读越觉得像无数把刀子在割肉一样,实在无法忍受,两手都抠进泥土里,可是绝对不能动。一动,整个战斗计划就落空了,而且整个潜伏部队的同志都会牺牲。”这样,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邱少云同志崇高的内心世界。再如教学第二册《要下雨了》一课中,学生对“潮湿 ”、“透透气”不好理解。教师可以拿一块干燥的白布,然后喷上点水,让学生亲自摸一摸抹布感受一下,理解 “潮湿”一词的意思。“透透气”学生不好理解,教师让学生低下头,憋住气,然后抬起头深深吸一口气,使学生亲身体验“闷气”和“透气”的感受。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通过语文文本的阅读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如学习《古井》第二段时,学生经过自读说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但归结起来,学生谈到的不外是到古井来打水的人多,而且时间长,没有一个涉及到古井对人们的贡献。这说明学生在理解这段话的深度上还不够。于是教师引导说:“打水的人多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图吗?”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有的学生说:“联系上文,看出古井哺育的人很多。”又一个说:“古井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哺育着成千上万的人,可是她从来也不要报酬。”这就为深入理解古井无私奉献的品格创造了条件,也为理解下文的“古井启迪人们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当学到大火包围了桥头一节时,发现学生对 “千钧一发”这个词理解得不太深刻。有的说“形容形势万分危机。”有的说:“形容到了危机关头。”这时 教师顺势说:“结合课文说一说,危机到了什么程度?”有的说“刚刚冲到对面的突击队会被烧死。”有的说 :“红军夺桥会前功尽弃。”教师又顺势说:“说得好,再联系前后文谈一谈。”稍许,有的学生说:“如果 不赶快冲过桥头,会导致全军覆没,使敌人的阴谋得逞,重演石达开的悲剧。”还有的说:“如果过不了桥, 就达不到北上抗日的目的。夺桥战斗是决定性的一仗。”教师抓住“千钧一发”这个词,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夺 桥战斗的意义。再如《小白兔和小灰免》一课中的“收”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在一句中的意思是“要了,接受了”,在另一句中则是“拔下来”的意思。但老师并没有满足结果,而是进一步扩展。“如果是收苹果呢?”学生很快理解到是“摘”的意思。这还不够,直至让学生理解到,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定相同,读书要善于动脑筋。
三、补充文本、深化文本阅读
教材所选文本精炼、简约,用简单的文字表现出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文本中留有许多空白之处让读者自己去补充、深化,体悟文本的深刻意境。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必须让学生能够把握拄文本的空白之处,积极思考、感悟,提高阅读技能。如《草船借箭》的第二自然段,几乎全是周瑜、诸葛亮 的对话。对话的内容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二人的心理活动,而文中关于写二人神态表情、内心活动的语句却只字没有。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二人的内心活动,可采取了填空引伸的方法。①自读第二自然段,仔细揣摩二人说话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在二人说的话前面都加上一个表示心理活动或神态表情的词语。②讨论,说明为什么加这个词语。③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是这样添加的:周瑜(明知故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趁势紧逼):“对,……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早已觉察,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先 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威胁说:“军营里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我怎敢跟督都……甘受惩罚。”诸葛亮(顺便说)“……到江边来搬箭。”如此做法,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丰富了学生词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
四、指导学生拓展、延伸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许多课文在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如果并没有因为课文结束而结束,而是引导学生拓展、延伸阅读,给故事一个完整的结局,这样既能够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依据事件的发展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例如《粜米》一课,采用延续情节的办法,提出:“在回去的途中,旧毡帽朋友会说些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白忙了一年,卖了这几个钱,一家人可怎么过!”有的说:“丰收白丰收,钱都让人家赚去了,这是什么世道!”还有的说:“到处是洋米洋面,咱的米往哪卖!”学生的一番话恰恰是对文章中心的揭示。其他的文章,如《少年闰土》让学生想象机智、勇敢、活泼的少年闰土成年后的生活会怎样呢?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让学生对成年闰土产生强烈的反差,感悟到旧社会的黑暗和现代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