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策略李 艳
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策略
四川省岳池县东湖学校 李艳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奠基学科理所当然地应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以实施。在制定时,我们不仅应全面科学,还要着眼学生发展,体现分层进阶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数学培养和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目标 制定 有效
预则立。古人告诉我们,大凡做事都必须提前在准备上下足功夫。作为课堂教学实施方案首要项目的教学目标,是我们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实践方式的根本依据,也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的考量指标。所以说,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我们实施教学行为的首要之首、备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促进教育高质量教学梦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预设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践指导性和有效性,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实现多育融合?下文,我以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为平台谈谈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目标制定应全面科学
科学,是指教学目标制定的正确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制定的意义要多育和全面,不过于单一。新课标对每课时的数学教学都提出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也称“四维目标”,这“四维目标”的达成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应走的路。也就是说,在具体实践时,我们每课时的数学教学就应从这四个方面去设计目标又落实目标,让教学前的目标在教学后变成现实。而传统教学,教以应试,学以求分,功利性太强,常把数学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情感、过程、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常置于目标之外。这样的目标制定显然是过于重“知识本位”的应试做法,其把人的发展培养作为课程育人的根本出发点。在全面践行“立德树人”和实现“五育并举”的课改今天我们又按其要求实现“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价值转变。这样看似复杂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将课程的“四维目标”落实到课时目标中去。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教学我们在课前就可知识、情感、思维培养和方法四个维度去设计目标。而教学展开就是目标落实的过程。能不能达成就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否符合我们预期要求。
二、教学目标制定应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作为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持续不变的根本任务。作为新课标的践行者,自然就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向着“四个基本”---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而努力。也就是说要求我们一线教师通过数学教学这个平台实施,应让每位参考与者通过精心组织的学习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四个基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的实质所在。为此我们就必须因材施教,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着重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而选择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以目标的形式形成,这样来指导我们教学展开就可确保方向的不偏失。传统教学,过于“唯书”,过于“应考”,仅把应试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点,导致学生只能在书面上做题而无法进行生活实践,一些简单的数学应用场景就无法利用知识来解决,更缺乏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发展的必不可缺,然而,传统“应考”的做法却硬生生地给忘却了,而且还使数学这门学科被推动了“学无用”的地步中。即使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样的教学内容中,很多学生还是无法从中感受到实用价值感。只能感受到这是一种带单位的计算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只能使数学学科又贴上一张乏味的标签。而针对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应在生活体验上进行,100以内的虽减法的计算也可以放在现实场景中去实施,这样的实施,既可以激趣,增强体验感,又可以培养计算能力,发展生活应用意识。而且,这样的教学,其目标意识被体现出来,可以看出,不仅全面,而且对学生以后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教学目标制定应体现分层梯度进阶
在总目标的背景下,对于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我们应体现分层性,梯度提出,让学生逐层进阶,达到新课标要求。这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硬性规定。新课标对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作了认知上的层次分级,即利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维度来对教材中的知识技能习得的程度划分层级。每个层级就是一种认知要求,是教师应努力使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是硬性规定。 另一方面,又是软性的要求。因为学生存有个性差异,不可能“十个指头一样长”。任何“一刀切”的做法都是不尊重差异的表现。也就是说,在目标达成上我们应允许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差异存在,不能要求后进生对同一知识点的学习在同一时间上也能达到同样高的要求,要做到因人而异,灵活对待。实践中,我们应从他们数学现实来衡量其可能达到的最高层次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适当地“跳一跳”,这样就是教学最优化的体现。再好的教学效果都不可能让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新课标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峰值,但在现有基础上进阶则是我们想看到的景象。
当然,一节有效数学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多方面“讲究”的,也是开放有包容的,既有精心预设的目标,也可能零时生成的行为目标。但无论怎么样,早预设、早制定都是应该有的做法。只有坚持“预则立”,我们才可能将“事竟成”收入囊中,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数学教学尤其如此。
参考文献:
[1]潘虹露,浅谈小学低段数学中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9年。
[2]苏惠全,如何制定教学目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