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兰 琰
如何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第三中学 兰琰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初中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其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文言文成了学生读不懂的“天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一、师法兴趣,崇尚诵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诵读为突破口,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通过诵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
1.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条件和作者的心路历程。诵读文言文,首先得对文章的大致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揣摩作者的意图,进而了解文章大意。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同为散文,作者仕途遇到障碍,受到贬嫡,但其抒发的感情明显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只有深刻领会文章背景,才能恰如其分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2.加强句读,通过诵读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句意。理解文言文,句读很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穿插着讲一些关于句读的基本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一是范文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范读或者采取多媒体课件中标准的范读,以情动人,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学生自我品读。文言文带有明显的节奏感。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尤其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让学生在品读文言文时,眼睛感知文字、耳朵听到声音、脑中汇成图像,感受朗朗上口,韵律节奏的美感,强化对课文的理解。三是诵读和会意结合。在诵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将诵读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诵读《出师表》时,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做到诵读与会意相结合,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总结学法,尝试翻译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词语的不同用法,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不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1.运用工具书,总结个别字的不同读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学会在注释的帮助下,会读常用字异读的情况。一般异读包括通假异读、古音异读和破音异读三种情况:如“河曲智叟亡wú以应”;“孰为汝多知zhì乎”(通假异读)。如“可汗kèhán大点兵”;“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古音异读)。如“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再如“陈胜王wàng”(破音异读)。
2.以今猜古法,总结同一词语的不同含义。文意猜读法是学生在文言文自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现代词语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对新知识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从而明确文意的一种方法。一是从词的结构去猜。如“暮而果大亡其财”(《寓言三则智子疑邻》)“果”、“大”、“财”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一致,可用猜读法猜出:“果”—果然,“大”—极大,“财”—财物。 二是比较古今字义、语法、词性异同去领会。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译成“用箕畚”。又如多字一义现象,“曩与吾祖居者”、“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两句中“曩”与“向”均是“从前”之意。三是辨析古今词义异同去理解。如,“妻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配偶,而古汉语中指的是妻子和子女;“牺牲”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为了正义的事情舍弃自己的生命”,而在古汉语中指的是“古代为祭祀宰杀的牲畜”,这些需要特别注意。
3.尝试翻译法,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翻译,自己去揣摩文章应有之义实为不错的选择。
三、总结文体,摘抄名句
1.总结文体等知识点,提高横纵向比较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或主题思想进行横向或者纵向归纳,使所学知识趋于系统化。例如在学习了《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可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又如《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同为游记,《桃花源记》重点记所见所闻,写的是人、事和活动的经历;《小石潭记》着重所见景物,写的是景物特征,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整理好文言文文体或其他知识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可以有效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养成摘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看书”的习惯,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教师可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逐步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四、欣赏文辞,体味思想
文言文的辞藻韵律之美,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体味到。在学习完课文后,更要勤加诵读,仔细品味文辞韵律之美。
1.体验语言特色。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璀璨文化长廊中的明珠,语言特色尤为明显。有的音韵谐调、有的气势磅礴、有的隽秀优美、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臆,教师可在教学中深入挖掘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接受情感熏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蕴藏于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的熏陶。如苏轼作《水调歌头》,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些千古传颂佳句,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如果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仅学习了文言文辞,更是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道德修养。
3.体味思想魅力。初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无不闪烁着思想的魅力。如我们可以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气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之心,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崇高品质,只有细细体味,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可贵的精神食粮。
五、坚持“授渔”,强化能力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笔者以为,教师应加强自学能力的指导,加大课外阅读量,适当对学习能力进行迁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提点为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挑重点、难点详细进行讲解,其余部分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互相讨论、疏通大意,交流对词语用法的领悟,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迁移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课外可以找一些与所学内容难度相当、内容相关、题材文体相近的文言文来阅读,逐步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达到迁移巩固知识点,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可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比照阅读,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增强横向比较记忆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通过诵读疏通文章大意,借助资料精准理解原文,采撷佳句妙语,品味语言魅力,接受情感陶冶,感悟思想光华,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