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熊 琦
新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四川省武胜县龙女初级中学校 熊琦
摘要:新理念是新课改、新课标推进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创新教学策略,正确选择教学手段的决定因素。故而,要科学推进道德与法治课改,我们就必须将新理念用之于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新理念 实践应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新课改,需要新理念支撑。而在探索有效路径时,我们发现新理念还是影响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是我们摆脱传统束缚,摈弃“满堂灌”,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使教学流程富有变化和新颖,能有效发挥师生双边对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育合一”实践中要实现高质量育人和多育融合的课改追求,我们就必须从传统“一言堂”中突围出来更新观念,创新教学策略,应用新理念指引下的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施教,才能让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我任教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特别是将新理念用之于实践进行了大胆而有效地探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将新理念化为有效教学实践的有效做法。
一、更新角色意识,践行“双主”模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必须应新课标为指导,而学生主体理念就是新课标提出的首要新理念,这与传统“教师中心论”观点截然不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三尺讲台”的唯一占据者,而是引领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疑惑的点拨者,发挥的就是主导作用,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更新角色意识并在实践中主动践行主导角色,把学生这个主体凸显出来,用“双主”理念推进课堂教学。要知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并不是非常重视智育培养而强调德育素养的形成。其中虽有智力因素的培养任务,但更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落实。而这些效果的实现,有时候兴趣、情感和爱好更能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在道德与与法治教学中我们把课堂变成学生主体参与德育实践的平台更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在实践中,需要教师首先更新角色意识,打造课堂“双主”模式,围绕学生活动选择内容和教法,积极扮好“导演”角色,大力营造主体激活氛围,让学生以独立的姿态或合作演出的方式成为知识殿堂中的探索者。还要有针对不同内容的处理能力,要做到方法灵活,新颖有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几年的探究实践告诉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助力良好教学效果取得方法的很多,有效的有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观察法、媒体法、情境法、生活法、案例法等不同方法。这些方法应结合内容创新用或组合用,共同促效。与在此同时,教师还要打破传统课堂“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纯口讲”模式,把电视、录像、电影、多媒体等现代新手段引进课堂,在更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更新教学手段,共同让课堂更新颖,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
二、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新课标中的重要教学思想。只有将教材上的理论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行动才真正起到了指导学生知情意行的教育作用。因此,作为执教者要让学生把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为一种道德实践,并在身体力行中形成良好的践行能力和判断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就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生活引入或案例教学,让学生在体验知识实用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应用知识指导生活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自我道德践行能力。为此,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引入学生周边存在和社会发展中生活实际作为案例开展教与学,把教材中的理论与之联系起来,在使抽象知识附着真实的载体变得形象可感,体现出价值性和趣味性。这样的过程我们也称之为情境法、生活化教学或实例教学法。如在教学“家有意味"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爱家孝亲情感和孝行能力。如果只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就无法引起学生情感生成。教学中,我们可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在理解家的意思的基础上有“小家”和“国家”之分。在具体上引用“樊师贝卖身尽孝”和“一封特殊的信”两个案例进行展开,就能有效实现我们的预期了。
三、德智双育并重,实现教书又育人效果
立德树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也是“五育合一”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学校思想教育主阵地的重要追求。在教育改革中,实现这种追求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这门教学,重点落实智育和德育两大功能发挥(在其他育体、美中也是有意义的,此处不言),但从思想教育培塑“三观”的角度来看又是德育的主担科。这样的学科教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指岀了其实践的路径和功能了,告诉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那这种课堂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教育手段,相反如果没有教学只有德育那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存在。这二者既要有界限又需要谨防进入其误区。既要否定“本科本位”,又要否定“知识本位”的强灌强背的错误实践,只有强调德智双育并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书又育人效果。可以说,这是新理念用之于教学实践的终极指向,也是我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追求。
总之,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要把获得的新理念积极而有效地用之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化理念为手段,使之成为我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向标。这样落实,才是我们有效实践新理念的正确想法与做法。
参考文献:
[1]吴玉玲,新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8年。
[2]强中明,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