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乔文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第三中学  乔文菊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受城市文明和中国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双重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他们尽量把子女带在身边,并在一定程度上针对子女的特点进行教育。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制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家庭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和有利的学习氛围

    首先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低层次工作,收入偏低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他们能在城里买房的很少,多数都是租住简陋的平房,所以许多孩子缺少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书桌、台灯必要的学习条件。其次家庭还缺乏有利学习氛围。没有电脑高科技的学习工具,没有丰富的阅读书籍,甚至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家庭除了学校发的课本、练习册之外,再无别的书本。再次家庭也很少有健康的娱乐生活,孩子们的娱乐活动也主要是在家里,比如下棋、跳绳和伙伴玩耍等。父母很少与子女一起参加活动,甚至许多父母从没有带子女去过书店、公园。孩子的精神生活相当贫乏,缺乏有益于健康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情趣。

(二)家庭教育的态度、内容和方法有所欠缺

    其一,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所以学习完全依靠老师在学校管理。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能上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以后孩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厌恶学习。课后作业马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少数同学从来不做家庭作业。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二家庭教育的内容上,也常常仅限于催促孩子学习、读书之类;并不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有些家长不注重自身修养,无视身教的重要性,在子女面前随意抽烟、喝酒、打牌赌博、夫妻吵架也不避开孩子,更别提说脏话骂人等等。这些家长的所作所为与其对孩子举止文明、讲求素质的要求相违背,易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不信任心理,并且潜移默化中逐渐沾染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小小年纪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抢劫犯罪其三打骂为主,说教为辅一些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本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低,有的甚至不识字,缺少基本的家教方法。经常不论大小事要么以打骂为主要么对孩子行为的对与错一概不管不问,对其学习努力与否也不关心,任其所为。孩子表现为对事物无是非观念,对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成绩好坏也其自然,孩子生活在这样一种“放任”的家庭中,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积极向上的勇气与斗志。

(三)家庭教育忽视心理的发展和自信心培养

进城务工人员饱受在外打工的艰辛,希望子女能够出人头地,故在人际关系、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对子女行为表现的培养,期望他们能与城市人言行、举止保持一致。但是,对子女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情绪情感、人格、心态之类深层次的问题重视不够。调查发现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障碍突出表现有自卑,胆小,自信心不足。

2. 进城务工子女交往障碍突出表现有不会跟同学交流,合作。

3. 进城务工子女学习障碍突出表现有厌学,逃学,最后辍学。

4. 进城务工子女自我管理障碍突出表现有部分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偏离学习中心,迷失自我

5. 进城务工子女价值取向障碍部分学生忘记了父母的初衷,在某种环境的影响下产生攀比心理,虚荣心较强。

而父母对这些与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有关的问题并不一定有能力及早发现和提供帮助。此外,仍然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用打骂体罚的方法“教育”子女。这些方法不仅使孩子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而且对孩子自尊、自信、个性、人生观形成发展都有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缺少沟通且效果欠佳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子女感受到爱与被尊重,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识和期望。亲子关系差,父母与子女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双方就容易产生隔阂,情感破裂,甚至对抗,易导致子女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认识和消极体验。 调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亲子关系较差,尤其是沟通互动效果不佳。在沟通内容(或沟通话题)方面,主要是围绕子女做功课、课外活动、花钱等日常行为方面的问题,而对于理想、内心感受等深层次的问题双方很少交流。在沟通频率方面,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着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工作。很多家庭的父母待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即便有心,也已经没有时间与精力详细过问孩子学校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因而,亲子沟通频率较低。如此,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长期与父母缺少交流,处于孤独寂寞状态,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往往会向自卑、孤僻方向发展,更加剧了与父母的疏远。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条件,更要在家庭、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一起构筑起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点击次数:36  发布日期:2021/12/11 8:43:1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