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杨仙菊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杨仙菊
(云南省永胜县梁官中学)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关键,全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重点。那么在中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我的教育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创新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特长,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二、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往简单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进教法,突破学法,大胆创新,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在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创新。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环境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现实生活问题,在活动中使用和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讲解质疑,敢于对同学观点质疑,要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关爱学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
(一)分清学生的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创新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用辩证的观点去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创新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好奇的表现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