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轻松的解决问题李德英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轻松的解决问题
李德英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中心小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新教材的推广实施,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应用题教学,变革是紧迫的,因此如何让小学生轻松地解决应用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生;应用题;解决问题
应用题教学时通过应用题的解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常常因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清,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而造成列式错误,正确率都比较低,如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必须抓住教材中应用题编排的特点,并加以罗列概括出学生认为较优化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地解决问题。
一、创编生活问题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创编生活问题,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各种问题。
(1)教师编题学生解答。教材中有的问题较抽象,学生理解相对较难,教师就可抛开教材中的问题,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编问题,由于教学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没有采用教学上的例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例题进行了改编,我根据刚刚结束的校运会出了两道例题。课堂上首先展示了校运会现场一些精彩的比赛场面,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了不让学生过分把精力分散到运动会上,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学习的任务,留有充分的时间联系教材进行自学,最终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运算定律。
(2)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解答。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当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出勤率”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本班学生当天的出勤人数的情况,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答得轻松。
二、表演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相关的数学问题设计成“操作探究、实践感知”的过程,把学生引入到教材内容的问题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能力,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围绕教学目标去自觉地进行探究、思考,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及情感态度的积极投入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如我的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并到学校小卖部借得一些实物,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如买一包饼干1元6角,给你2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理解应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过多种类似场面的出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对原、角、分的计算,并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整节课学生兴趣极浓,专注之致,发言积极,表现欲强,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画线段图理解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容易理清数量关系,找出解法,但借助线段图的帮助,有时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较快的从困境中走出来。
(1)画线段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判断题意的能力还可以要求他们利用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通过再造想象,把题意转化为图形,借助图形用想象和感知活动来支持抽象的思维活动。例如:一本书已经看了全书的1∕3,再看45页后,没有看的页数正好是已经看了的页数的1∕3,这本书有多少页?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快,从而自然地就解决了问题。
(2)画线段图比较。线段图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最佳助手,在比较好已知条件和问题后,要让学生画出线段图,从而找出解决方法。如教学 “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当教师出示复习题(一个粮仓原有大米1500袋,运走2∕5,运走多少袋?)和例题(一个粮仓原有大米1500袋,运走2∕5,还剩多少袋?)让学生思考,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通过充分比较线段图,从图中找出两题的异同点。复习题中“运走的袋数”所对应的已知,而例一中“还剩的袋数”未知,从而让学生理解要先从图中找出“还剩的袋数”所对应的分率,再用乘法计算,自然地引出第二种解法:先求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袋。
四、列方程解问题
用方程解应用题可以使一些整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主要是逆思考的)化难为易,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后,学生可以根据应用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较简便的解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思维灵活性。如解答相遇应用题“电气机车和磁悬浮列车从相距298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比电气机车的5倍还快20千米∕时,半小时后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题里面的等量关系后,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五、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对他们思维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训练。其实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很多,关键是学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启发学会进行换位思考,摆脱习惯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解题模式。例如,一间房子地面用边长为3分米的方砖铺地,共需要96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由于受新学的知识——比例应用题干扰,部分学生会且只会用反比例解:3×3×96=4×4×X,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去解,于是又有了以下几种:3×3×96÷(4×4),96×(3×3÷4÷4)或96÷(4×4÷3÷3)。
总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应用题的题型特点,教给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从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有趣中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