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四川独特的贡献朱怀瑞
辛亥革命--四川独特的贡献
朱怀瑞
四川省平昌中学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无论是从掌握知识、了解常识,还是中考高考考点都是绕不过的重点。
邹容、喻培伦、蒲殿俊、吴玉章……成都血案、保路运动、荣县独立…… 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惊天动地的事件,都把四川紧紧联系到一起。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源于四川保路运动,四川为辛亥革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了深入掌握辛亥革命的诱因,让中小学历史教师,给学生讲清讲透辛亥革命时期,四川蕴含的社会巨变前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抛出一点拙劣的文字,尽一点绵薄之力来宣传辛亥革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辛亥革命,广义而言指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1辛亥年推翻清王朝时期。这场影响巨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在众多的省份中四川特别耀眼,贡献格外突出。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一年有两件大事将名垂青史:黄花岗起义闻名世界,武昌起义更是惊天动地。黄花岗起义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武昌起义,一呼百应,迅速波及全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两千多年的帝制被推翻。然而,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则是四川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发生在四川是偶然也是必然。
让时光倒流一百多年,掀开那段尘封的历史,我们去探寻保路运动发生在四川的缘由!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大开。一个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逐渐走向深渊。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竟相勾结,导致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愈来愈大。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时,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展开时,中国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当民主、平等、人权的思想深入西方世界时,中国还处在君主专制的浓厚氛围中。
满清王朝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统治,在反思、在探索、在努力“自救”,尽管地主阶级进步派先后推出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但都纷纷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出路何在?先进的中国人一刻也没停止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步伐。农民阶级在奋起抗争、资产阶级各派前仆后继在求索。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严重受挫,维新变法运动也行不通。中国又将何去何从?时代使命把勇于担当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到了前台。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顺应世界潮流,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革命,不革命就会亡国灭种,不革命只有死路一条。革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如箭在弦,势在必“发”。
二、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狅潮,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在中国抢夺铁路修筑权,筑路的危害甚大,铁路修到哪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政治控制的势力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竟相争夺筑路权。
1904年,由四川总督倡议成立的川汉铁路公司正式成立。所谓的川汉铁路,是指从成都到汉口的铁路。此前中国铁路大多由外国人把持修建。川汉铁路公司明确规定,如非中国人之股,概不承认。这一举动意味着川汉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归民间。它是四川有史以来第一次凭借本省财力筹备修建的铁路。这一行动明显带有保卫家乡的反侵略性质。
当时的大好形势,用吴玉章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全川六七千万人民,不论贫富,对民办铁路都发生了经济上的联系。”这种情况下,谁要是做出对这条铁路的任何不利之举,都会招致全川人的坚决反对。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清政府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目的是以出卖铁路权为担保,向帝国主义各国借款,以解决极度困难的财政。而这种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方式只能火上浇油,加速其政权的灭亡。
“铁路国有”,这一消息传到成都,全川哗然,上至地方官员,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对清政府失去最后的信任。1911年6月,带着对清政府的绝望,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开会,决定成立保路同志会,并派代表到北京请愿。清政府态度强硬,改派以血腥和暴力闻名的赵尔丰为总督控制四川。随后,赵尔丰将保路同志会的首领蒲殿俊、张澜等人逮捕,同时下令搜查川汉铁路公司。
这一消息引起了巨大震动,成都人民奔走相告,到总督府请愿。20多个请愿者遭到屠杀。紧接着清兵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开枪扫射,整个成都陷入一片血雨腥风之中。这就是有名的“成都血案”。“成都血案”的消息迅速传到周边地区,同盟会会员王天杰、龙鸣剑、吴玉章在荣县发动起义,并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1911年9月28日,他们宣布不承认清政府的合法地位。荣县即日独立。荣县独立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被称为是“首义实天下先”。孙中山先生曾评价“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荣县的独立及四川同志军的纷纷起义,清政府极度恐慌,派大批新军从武昌入川镇压。这样造成武昌空虚,武昌同盟会会员趁机发动起义,此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黑暗统治的时代终于于1911年结束。这一年是辛亥年,被称为“辛亥革命”。
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不仅是武昌起义的催化剂,也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三、辛亥年四川人民反清斗争剖析
1911年是中国的农历辛亥年。这一年,清王朝的统治可以说是多事之秋,山穷水尽的一年。当年3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灭亡的丧钟。四川的仁人志士积极响应,冲锋在前,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四川占三位,居各省前列。有喻培伦、饶国华、秦炳,他们是反清勇士,更是四川人民的“骄傲”。中华民国刚成立,孙中山先生追封了几位大将军,四川人数最多,有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炸弹大王——喻培伦,刺杀良弼的成都英雄——彭家珍。如果黄花岗起义反映了四川的个体英雄形象,那么保路运动则反映了蒲殿俊、吴玉章等为代表的四川群体英雄形象。
面对残暴统治,国破家亡,四川的仁人志士,广大民众,宁死不屈,敢说敢做,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再一次得到展示。
综上所述,保路运动发生在四川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印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的沉沦是其根源;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是其主要原因;新式学堂的开办,留日学生的归来,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大力宣传西方思想,力主改革社会现状是其重要原因;四川人民爱国爱家,反残暴的传统以及“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勇气是其历史原因;清政府推行卖国的“铁路国有”政策是其直接原因。由此可知,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发生在四川不是偶然的,是各种因素促成的必然性。
一部辛亥革命的历史,邹容与《革命军》,成都血案与保路运动,吴玉章与荣县独立,一串串震耳欲聋的名字、惊天动地的宣言和彪炳史册的事件,无不与四川紧密相关。辛亥革命四川功不可没,值得大书而特写。它的光辉业绩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