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拒绝心理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
加强在校学生自卑心理预防对策研究
辽宁沈阳城市学院 钱 淼
在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来自条件富裕的城镇富贵家庭,又有来自家境艰苦的偏远山区,既有学习优越阳光向上的尖子生,又有学习成绩不佳自感不如意的后进生,加之受单一的生活环境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限制,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家庭环境、个人能力、上级规定等问题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平时学习、日常工作。如何消除学生自卑心理,构建阳光向上的院校生活,是我们心理老师应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分析
分析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因素很多,但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因素产生。
(一)先天生理缺陷
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些女生常常因为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到自卑苦恼;有的女生会因为自己汗毛重,或者脸上长了几颗雀斑而感到自卑。男生中因为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人也大有人在。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为普遍。
(二)曾经有过的经历
人之所以会产生自卑心理,很大部分是由于儿童时代所受的创伤。成年时代产生自卑心理的人也大有人在,但儿童时期所受创伤造成的自卑感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克服起来也最不容易。如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经常打骂孩子、数落孩子的缺点等,这些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阴影。
(三)自我认识不足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得不好,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入部队后的优越感降低甚至是没有了,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成了自卑感。
(四)家庭经济因素
家庭是极重要的社会文化,父母的离异,家庭内部的争吵,对孩子的漠不关心。家庭是一个人无法选择的,所以它对一个人的心理构成起着“必须接受”的因素,没有在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太差而感到自卑。近几年,由于这方面引起自卑的人群数量逐渐增多。
(五)成长经历有关
人的一生不能说漫长也不能说太短,但真正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就那么几个,其中童年经历的影响尤深。心理科学的研究以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
(六)归因方式不良
人人都有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原因做出推断的倾向,即归因。不同的是,自卑者倾向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任务难度小或运气比较好,不是自己比较有实力;而将自己失败归因于技能缺乏或者能力低下。这种归因方式势必有损你的自尊、自信,久而久之,就会感到自己没有能力,甚至产生无价值感,所剩的也就只有自卑心理了。
(七)个人性格特点
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接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势,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而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的学生在其上进心、自尊心受到压抑时,不是变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强的自尊,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更大的干劲冲破压抑,努力拼出一条成功之路来。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则刚好相反,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尚无效果,便会泄气,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变得自卑起来。
二、自卑心理可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自卑在阿德勒看来是一种动力,它能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走向成功。但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由于自卑都出现了影响正常生活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卑心理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消极心理的影响
一是自卑者由于感觉到痛苦、不安常常出现一些生理障碍,比如睡眠障碍、头部不适等,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现象;此外,还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烦恼、易怒、情绪紧张且波动大。二是自卑者容易出现心理困难。一般用“挫折”、“应激”、“紧张”、“压力”、“冲突”等词语来描述常见的心理困难。三是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他们往往会通过采取某种行为来消除自身的紧张情绪。心理学上将其描述为“防御机制”,但这些防御机制的产生并不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反而阻碍个体正常生活,妨碍其取得成功的体验,只是起到了暂时让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二)消极行为的影响
一是自卑的人会有消极悲观的情绪,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缺乏进取心甚至会自暴自弃。二是自卑的人社会交际能力差,不善于接触他人,严重情况下会出现社交恐惧症。即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或回避行为。三是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当人进入青春期后,一般都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为了克服这种自卑心理,个体往往会采取超过常人容忍度的自尊、傲慢、反抗和其他攻击行为加以补偿,有的甚至会为此进行暴力性的犯罪行为。四是自卑的人因为无法承受挫折,对目标失去信心,对生活产生过多的不良评价,又加上无社会支持,容易出现自杀行为。五是自卑的人会长期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口吃,注意力不集中等。
三、自卑心理调节对策
不良情绪的产生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合理手段调节不良情绪,我们在预防工作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正确认知客观评价中克服自卑
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自卑者往往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抱负,自我评价协定高,当在训练生活中,由于自己方法不当或缺乏处事能力而陷入困境时,自尊心受到损害、优越感严重失落,于是从自尊自信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一个完全失去自信的人。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应该坦然的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避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的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怎样克服心理障碍,能否正确认识自己、评价和接受自己,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但“当局者迷”,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自知,自我认知失调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长处和短处,并对自己做出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防止因评价过高而变的自负,或因评价过低而陷入自卑。
(二)制定目标逐步成功中克服自卑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我们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举成功过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自信心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着急。应从一连串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不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的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有自卑的人大多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表现自己还得从锻炼自己的性格入手。有自卑心理的战士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三)向上看齐克服缺陷中克服自卑
通过努力奋斗,以某方面的成就来补偿自己自身的缺陷。生理上的补偿现象,如盲人尤明、聋者尤聪,这是大家常见的。其实,人还有心理上的、才能上的补偿能力。勤能补拙、扬长补短,可以说是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作用。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扬长补短。亚历山大、拿破仑,他们生来身材矮小,这是他们的短处,但他们并不因此自卑,而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立志在军事上取得成就,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他们成功了,所以说,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一方面得到补偿。
(四)情绪控制合理宣泄中克服自卑
有自卑感受的同学,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分析治疗。在医生的帮助下,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起经历的回忆,经分析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使其从自卑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生活不能万事如意,挫折在所难免。一旦遇到挫折,很多人会产生愤怒、焦虑、苦恼、悲伤、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我们应该善于用理智控制强烈的感情,不要冲动,一方面要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钻牛角尖;另一方面要进行换位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让自己冷静下来,并按理智的判断去采取行动,避免一时冲动后又产生后悔、自责等消极情绪。
(五)主动交往外界融合中克服自卑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能否为他人所接受,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人格的基本途径,具有沟通信息、相互鼓励、产生合力、形成互补、调节情感、保障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所以,要鼓励自己主动与他人交往,不逃避、不孤守,积极把自我融入集体,在生活中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体谅、尊重、以诚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