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小学英语教学强化德育教育问题探究


小学英语教学强化德育教育问题探究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校  杨昭、谭丽、曹海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校  冯星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明确“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小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人文性、应用性,传播着西方语言和文化,或多或少带来西方哲学思潮的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更应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激励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服务国家民族、服务人民大众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德才兼备者谓之圣人也,无才无德庸人也;德大于才谓之能人也,才大于德小人也。”孔子对德与才的论述十分明晰地阐述了教育要以德为本、德才兼备,也形象地论述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现实中,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观念:觉得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班主任的责任。“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明确要求。所以,德育教育应是每名教师、每个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小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人文性、应用性,直接传播西方语言和文化,或多或少带来西方哲学思潮的诸多负面影响,对小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深远。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更应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通过教师良好形象影响、教材内容延伸、教学模式创新等方式,将德育教育贯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始终,激励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服务国家民族、服务人民大众的历史责任。

一、小学英语教学强化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无论是代表华夏文化的道家还是儒家,在人才教育培养上,都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道”是道家哲学的终极思想,“德”则是“道”在俗世间的思想延伸,老子认为“道”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反映的就是对“德、仁、义、礼”的推崇,《道德经》也始终将“德行”作为人格评价的基本,“上善若水”就是道家追求的崇高理想。“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将“德之不修”居于首位,认为德必修而后成,倡导先修德后修学。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小学英语成为西方语言和文化第一传播路径,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第一冲击阵地,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的侵蚀,西方唯心主义思潮影响,让一些学生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甚至对以“德”为本人生观产生疑惑,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嗤之以鼻。作为现时唯一传承的文明古国,我们需要拥有并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拥有和传承“德之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与西方文化碰撞的第一战场,小学英语更应担负德育教育的重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锤炼品德,德永远是第一位的,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伟大成就世界瞩目。下一个百年目标正需年轻一代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因此,新时代的小学生要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希望,达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小学英语教学更要加强德育教育,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传承中华文化精粹,传承中华德之精粹,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重托。

(三)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明确“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确立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塑造作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各级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激励青年学子服务国家民族、服务人民大众。因此,教育教学不应单纯以启智、增识为目标,而是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立德才能树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不应仅仅看重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单纯以这一学科的语言知识学习为教学目标,而应注重学科的思想性,在加强学生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达到小学英语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教育的统一。

二、小学英语教学强化德育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应试教育趋向导致德育教育缺失。在高考决定学生命运的认知影响下,应试教育成为了学校办学、教师育人、学生学知的客观倾向,学校一味追求办学效益,教师一味追求教学业绩,学生一味追求学业成绩。特别是小学英语这一语言学科,学校、教师、家长普遍注重学科知识学习和学业成绩的好坏,忽略了英语知识传播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理念对中华文化思想的碰撞和侵蚀。部分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学生甚至教师对新的知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充满了好奇与求知,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年青一代心中得不到重视和推崇,“情人节”“圣诞节”甚至“夏日祭”却越办越火、备受追捧,客观反映了部分学生民族精神的丧失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失位。

(二)教学内容编排导致智育和德育分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各个级别的目标是指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应达到的综合行为表现。在实际课程编排中,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都有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学识和认知,精心备课,找到相应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缺乏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没有固定且明确的教学目标,难以在自身的认知基础上,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向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培养上过渡和延伸,造成智育和德育分离,甚至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传授,而忽略了德育教育。如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外研版三年级起点)第一模块,编写有关于北京(Beijing )和纽约(New York的教学内容,但是只介绍了城市信息和人口,没有对比两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延伸培育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不能将璀璨人中华文化历史和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全面展现。

(三)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德育成效性降低。“你念我读、你讲我听”的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性和主动性,在英语基础知识点的备查、备考压力下,对教师少有的德育教育感到枯燥甚至排斥,德育渗透效果欠佳。俗话说:学好难、学坏易。无论教师或是家长,受物质观念的影响,日常生活或日常教学中,或多或少表现出不符合个人美德、社会公德的倾向和行为,潜移默化对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作出负面导向,使学生对德育观念和社会现实表现产生疑惑,影响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养成。同时,在当今网络时代,“毒教材”、不良读物、低俗视频和影视作品的大量传播,也成为学生塑造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阻碍和反面教材。

三、小学英语教学强化德育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固本立德,将德育教育渗透英语教学全过程。教书育人首在立德,然后培智,继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大纲编写、教材编排、课堂教学要全过程渗透德育教育。大纲编写上,应旗帜鲜明将德育作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纳入课堂教学重要内容。教材编排上,虽然,也有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如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外研版三年级起点)第三模块,编排了“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也编排了“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the Mid -Autumn Festival、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但是只介绍了庆祝节日的方式,没有介绍节日体现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没有从传统节日中渗透中华民族追求大和平、大团圆的精神追求。因此,要教材编排要将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向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培养延伸,编写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德育教育内容,让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既有目标方向,又有具体教学素材,提高德育教育的指向性和成效性。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将育人作为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主动加强德育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西方文化思想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作对比,展现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底蕴,激励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从小树立崇善尚德的思想品质。

(二)寓德于教,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教师是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掌握者,德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取决于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精心编写教案,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教。如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外研版三年级起点)第二模块,教师讲授纽约唐人街There is a Chinatown in New York和中国的所有城镇都是唐人街All towns in China are Chinatowns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体会华人在国外团结互助、积极拼搏、传播中华文化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中华的民族精神。又如,教学杭州西湖(This is the West Lake , Its in Hangzhou)、安徽黄山(There is a famous mountain in Anhui)和长江(This is the famous Changjiang River)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壮阔美丽的祖国山河,领会灿烂文明的华夏民族及文化的起源、发展,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以德示范,用师德形象潜移默化传承德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把“德”作为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良好师德,以师德形象感染和引导学生品德修养。要注重“言传”,日常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师生间文明交流、文明交往,见面使用“Hello , How are you”;分手时使用“Goodbye”;打扰别人时使用“Excuse me”;别人遇到困难时使用 “Can I help you? ”;感谢别人帮助时使用“Thank you”,礼貌回应使用“Your welcome”;向别人道歉时使用“Im sorry”,回答时使用“Thats OK”等礼貌用语,培养文明礼仪习惯,提升团结、互爱、互助品质。要注重“身教”,通过教师得体的仪态装着、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难题等方式,让学生逐步养成纯洁端庄、与人为善、助力为乐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杨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法制与社会,2013 (9)]

2】杨   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

3】张雪珠,张琪.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11 ( 16)]

4】白    英语课堂教学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性[J.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德育时效性研究”(项目编号:ZJC1215040)]

 


点击次数:13  发布日期:2022/11/4 14:59:58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