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注意王 英
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注意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王英
摘要: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整合应用中要实现提效提质的教学预期就必须在实践时注意选择性、辅助性、聚焦性和必要性等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预期更好地惠及给学生迎数学高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 信息技术 整合 实践注意
毋庸置疑,如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整合应用上已成为一线教师实现提效提质目的的首选手段了。虽然信息技术进课堂是一致的,但不同应用的路径、方式显然不同。在这众多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师过分地依靠信息技术,导致了整个教与学过程都被信息化所占领,“放电影”一词就是对某些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施教的一种形象概括,这种教育方式明显存在问题。教学是师生、生生的多维交互的过程,如何能被一种辅助手段所代替?特别是我们还肩担“高考”压力的高中数学教学更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创新整合应用,才能在数学的教与学中促进最好的数学教育惠及学生的发展。接下来,笔者将从实际出发,谈谈在实施信息化和高中数学整合应用时应考虑和注意的一些实践问题。
一、整合应用实践时应注意选择性
凡事都是有正反两方面的,即使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教育定制产品,亦不能免俗。因此,必须重视它的选择性问题,虽然它的辅助性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数学教材上的内容却不是处处都适合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展开。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实施时,一定要根据教材本身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考虑是否选择整合应用的问题,不能过多依赖。作为一名老师,在选择合适的手段时,应以选择合适的课程展开方式为主要考虑对象。在高中数学教科书上,关于代数的函数图形与特性、三角函数尤其是正余弦值的图像转换、数列极限的相关问题,一些带有参量的等价问题、复杂操作的几何含义;在三维空间内,不同面的直线之间的间距、二面角的角度、求解球面积的计算、多面体和旋转物体的剖面问题;在解析几何中,两条线的位置、直线和圆锥曲线、圆锥曲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等问题都是可以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施的很好内容。其余的,则要视其学习的困难程度和学生理解难度来确定,纵然以上内容的实施,也未必非要我们堂堂所用;但是,在教授新知的时候,应该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因为它是很抽象的,极需数形结合。而信息技术动态呈现的强化视听途径所带来的刺激就是选择性的最好依据,有助于学生了解掌握。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整合应用来进行认知的具象提供,以减少知识理解的困难,助力优学。
二、整合应用实践时应注意辅助性
自从“班班通”进入教室后,信息技术便被视为辅助性工具在大家头脑中形成共识。我们都明白,跨出这一步就是不对的。作为辅助定位的,若过分倚重,就会成为机械式的实施,这是不对的,也是不提效的。但是一些老师过分倚重其功能,偏爱信息化引入,从新课程起步到新授、到练习、到整理小结等各个环节都是信息技术占了“主导”。在这过程中,执教者很少使用教科书,学生也基本上不会去碰教科书,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照课件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程式而展开,到最后一张PPT展现结束也就是课结。这样的实施看上去很有道理,实际上却违反了教育的原则。运用该手段辅助实施,要坚持因材施教,做到有需要时使用,不能使用时不要使用,避免“课件入场,黑板贴壁”这句俗语再次出现。要特别指出,“因材施教”中的“材”指的是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的学情,依据于此而进行的选择与应用,则是一种科学性的方法。无论该辅助手段发展到何种地步,其都只是教学实施的工具,而不能替代师生。提效的整合应用只有找准了位置,才可以进行科学的应用而换来高效的教与学。
三、整合应用实践时应注意聚焦性
所谓聚焦性,就是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实施时要注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催发他们学习动力,以集中聚焦他们视野提高学习专注。但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好,以为过于花哨、动感就可实现这样的目的。实际上许多影像应用虽有刺激,却没有聚焦性,反而有分散性,原因在于太多的“花哨”“动感”会让学生们分心,会影响到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辅助应用中,要注重内容的焦点化,在图片上要避免过度的动态成分,影像应用不宜过长,图片应该使用精简化的,不宜求多求精美,尽可能减少多余的 GIF动作和没有意义的声响。比如,在展开例题教学实施时,我们无法预判所有的同学的思想和实践,而仅仅依靠媒介更无法预测将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即使有教学平板或低笔系统辅助。所以,在实施时必要的分析、总结、计算推理等步骤时还要逐步展示,不宜让信息技术“辅助”占了上风,这样实施才能保证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理性推理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得到预期中的协调发展。
四、整合应用实践时应注意必要性
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实施高中数学突破重难点教学实际上就是实现“数形结合”增强仿真性,使学生更容易地获得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这是其它媒介无法相比的。在应用时,不宜与一般媒介如小黑板、实物、幻灯片等共存,要考虑是否有必要性。总体而言,课本中一些不能用语言描述清楚、容易造成理解困难、其它媒介不能很好表现的内容都是有必要的。比如《球的体积》一节内容的实施,如果用实验来解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把它做成一个动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必要性问题。这一点也应注意。
总之,在提效提质的高中数学教学实施的今天我们要整合应用信息技术以展开,这样才更能将预期惠及给学生,让他们快乐迎高考。
参考文献:
[1]范中强,对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几点看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年。
[2]杨雯娇,浅析信息技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年。